第 2 节 左宗棠 危局拯救者-《破局者》

第 2 节 左宗棠 危局拯救者(第1页)

()

「是哪个家伙一大早把棺材放军营里的?让老子抓到你上报,就算不砍了你小子给西征大军祭旗,也得......」

这老兵话没骂完,就硬生生地自己主动地憋了回去。

因为他看清了过来抬棺材的人。

那正是西征大军最高统帅,左宗棠左大人的贴身亲兵。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抬棺赴战。

左宗棠这次出征,难度不亚于汉武帝纳新疆入版图。

所以,为保住占国家六分之一面积的这片土地,左宗棠的确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念头去的。

因为仅有这样孤注一掷,左宗棠才能替国家破得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破的局,才能让新疆乃至相关联的西藏不至于被瓜分。

1.「海防」「塞防」之争:赌上一切的老臣

19世纪70年代,新一轮的危机突然向老迈的清政府袭来。

在东南方向,日本人借口台湾原住民杀死琉球漂流民一事,悍然出兵入侵台湾,甚至一度在台湾岛建立起了殖民统治机构。

在西北一带,沙俄高歌猛进,突入中亚,实际控制了浩罕汗国(领土含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等地)。

浩罕汗国的将领阿古柏则趁母国被打得奄奄一息之机,收拢残余精锐,连哄带骗地进入新疆,占领了喀什。

接下来的两年中,阿古柏一边持续诱导浩罕汗国军队来投奔,一边不断地蚕食新疆其他地方,意图在新疆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沙俄也趁火打劫,出兵占领伊犁,有心要再从中国的西北割走一大片领土。

早就走下坡路的清朝,此前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勉强还能应付一番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

但是,这一回基本上是东墙西墙要一起倒的节奏了,对清政府来说,这明显地属于超纲题,因此在清朝高层,出现了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这场争论,不仅是湘军两大支系,即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同左宗棠为首的楚军的首次正面交锋,更直接影响到了未来中国百余年的国防大局。

当时,朝中的海防派认为,国家未来国防安全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海上,其中最可能成为心腹大患的是日本。

所以海防派建议需要重点关注朝鲜、东三省,以及台海地区。

为万余里的滨海打造至少一支得力的水师部队,用来威慑日本等潜在对手。

这也就意味着大力发展铁甲舰等新式舰艇、建设沿海炮台和海军基地、选送学员赴英法留学,培养海军人才这些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通过搞洋务运动,朝廷虽然搞到了些银子,但不多。

要把以上提到的举措落实到位,本就手头有点紧了,如果要再削减预算干别的,国家海防的大战略是要出纰漏的。

而且海防派还算了一笔账,他们发现自从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以来,国家每年平均下来要花费300多万两用于治理,在海防派看来,新疆除了地方大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优势,要出兵保新疆,实在不值得。

由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在吃英法船坚炮利的亏,况且海防派的主要倡议者是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因此海防派在朝中很有市场。

「臣以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

彼地情况复杂,即使一时收复新疆,将来也不会保全。

不妨移西饷以助海防。

在李鸿章又一次提议停饷撤兵,放弃新疆的时候。

一个声音响起了。

「此言差矣!

「重视新疆问题,是为了保卫蒙古,保卫蒙古则是为了保卫京师。

只有西北区域如臂指相连,形势完整,才能让敌人无隙可乘。

不然新疆不固,蒙古不安,一旦有事,防不胜防啊!

严词驳斥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