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高手的暗箱-《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第 1 节 高手的暗箱(第1页)

()

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

在我高中时,化学老师出了一道小测验——一个空了很多格的元素周期表,要我们填空。

大部分人都填了一些,不记得的也蒙了几个。

我实在记得不多,索性完全空着,还写上:「全部元素在化学课本最后一页可以找到。

第二天批改试卷,老师疯了。

但老师是对的吗?

老师是对的。

考试的时候可不能翻化学书,还写刺激判卷老师的话,我用这种驴脾气来高考,肯定没好果子吃,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教育相对而言依然是成功的捷径。

但我不知道,我无意中掌握了一种信息时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在书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识放到脑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一个知识在网上很容易获得的年代,我的做法也许更加正确。

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今天知识有多容易获得?举个例子,我住在清华大学附近,从我家到最近的书店步行大概要30分钟,而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查阅同一本书,大概只用5秒钟。

5秒和30分钟的区别,就是这20年来信息调取速度的差距——360倍。

这样快的调取速度,使我非要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只需要记关键词,而不是具体内容,这样能让我的记忆量变大很多。

但与此同时,我的大脑的另一个部件「工作内存」,也代表着我的理解能力,却在这20年里没有什么改变。

这让我用一种新的方式学习和记忆。

过去出门,我会花半个小时记下我的航班、航站楼、目的地酒店、坐什么车、当地有什么好玩的等信息;今天,我会花几分钟找到一个能提供这些信息的好用的App。

过去听完演讲,我会记录下演讲所有精彩要点,今天我会发邮件索要PPT(幻灯片),然后打上标签丢入我的知识管理库,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

我的认知方式逐渐转换成调用知识,而不再是记忆知识。

学习的目标是调用信息、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存储——整合——提取——运用」的四步法。

和中学时候的我相比,今天我的大脑联网着一个1万倍记忆量的云盘、享受着360倍速的网速,但还靠同一个内存条和CPU(中央处理器)工作。

如果今天还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读100本书,并且尝试把它们记住上,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背下整本电话簿才开始拨电话。

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交给电脑。

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这种变化对于你来说,也许是渐进的。

但是提高到人类历史的角度——我们「记住知识」的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内,新的认知方式突然成为主流,这种变化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就像电子从一个能量级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级。

这种突变式的进化,我们就称为「跃迁」。

思考方式的改变:从独自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反过来影响思考方式。

当我想到一个点子,我不会马上继续独自思考下去,而是会上网找找有没有其他人也激发过类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电话给一个专业人士聊聊业内最新动态。

你也许会想,这太可怕了。

一个人想到点儿东西,然后就马上联网搜索、与人沟通,好像自己没大脑一样——你说这是不是变蠢了?

我开始也这么想,一直到我意识到,其实我过去写书、写专栏、讲课也并不是完全独自完成的。

我写出来书,发给编辑和朋友,大家丢给我他们的观点以及最新看到的信息,然后我再改。

和今天的方式一样,只不过现在迭代更快、范围更大,以前从出书到收到反馈要半年,现在昨天发表的专栏今天就有回应。

但是本质并没变,写作就是一种和读者的对话。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