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一个不能更简单的「时间管理法」
自年初开始,我开始坚持每天在微信群里发「清晨三件事」,有趣的是,我默默地发也不拉拢谁,慢慢地竟已有一百多人一起「发」了起来。
这想法最早来自某本时间管理的书,上世纪某个牛逼的企业求助管理大师效率翻倍的方法。
对方让他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写下,然后做完就划掉一个。
然后大师信心满满而神秘地说——显然也因为这个方法太简单以至于不好意思收费——你先跑一年,一年以后按效果算钱。
一年后,这哥儿们收到了三万美金的支票。
当年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叹大师的聪明——要知道,我尝试过各种自我管理的方式,发现两个秘诀——第一,好用的都是最简单的。
因为每天人能够回归到「自我管理」的位置的时刻实在太短。
就好像在路上走着,能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走,如何走会更好的时刻不占过程的百分之一,一旦这个方法笨重而烦琐,就根本不去执行啦。
于是想试试了。
试试就是试试,别问我试试是谁。
但第二天咧着嘴醒来的时候,又忘记了。
这是我领悟出来的第二个秘诀——只有真正忙到缺时间的人,才需要时间管理。
其实大部分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根本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不对,而是他们的问题在其他环节:要不效率实在太低,要不想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太乱,少做事就有时间了——怎么说的,以大部分人效率之低,根本就没有到需要管理时间的地步。
终于到今年年初,事情越来越多,我觉得需要来点时间管理。
于是我每天早晨会列出当天需要做的三件事并发到群里去。
格式大概是这样?:「37100#清晨三件事#昨天的回顾+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这里面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床气刚刚散去。
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
窗外阳光灿烂,繁(cao)忙(dan)的一天恍如隔世,能订出更加靠谱的计划。
所以我把这个方法叫作清晨三件事。
或者临睡前也是非常好的时机。
所以,要么早上刚起,要么临睡前。
如果你完美主义可以分两次,或者早上晚上找个时间就好。
2.写下来
以前也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没记录,没发布,也不可能有回顾。
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
(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如你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三件事情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
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
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所以,写下来!
3.加进度
给你的计划加上「进度」,试试坚持100天。
比如第16天的计划前标明16100。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