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希望这是一本不同于我过去的书,甚至也不大同于同领域其他书的独特的书。
在我看来,长久以来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有几个通病:
1.只讲个人成长,忽略社会资源的利用;
2.只谈个人经验,不谈底层逻辑;
3.只谈自己的观点,不谈知识源头。
刚才说过,我希望这本书不一样,所以我必须和自己死磕。
第一步是摆脱过去个人成长类书籍一个常年避而不谈的话题——只谈自己的成长、个人努力,好像工资并不是老板发的,名声不是来自别人的评价,学习是自己憋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样。
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利用网络、人际关系、社会系统的引力,只凭借你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天赋,撬动不了社会体系。
如果你还被灌输了「只要足够努力就……」的思路,估计连幸福都难保。
如果把这种思路叫作「狭义成长理论」,我希望能揭示这种个人努力如何撬动社会资源,最后反作用到自我身上,我称之为「广义成长理论」。
第二个需要克服的就是狭隘的个人经验主义。
很多类似的文章在简简单单丢出来一个自己其实也不太了解的名词概念以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我有一个朋友」或「当年我……」的这种完全靠个人经验(很多朋友的故事搞不好都是编的)的套路,给了一些也许有点儿用但是遇到困难就会无解的技术,因为所有事情要做好都会遇到持续的障碍,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底层逻辑、知识和价值观。
第三种是掐死知识的源头,显得很多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我在前面说过,现在的人像油画的画法,都是直接用投影仪把照片打在画布上,勾勒出来线条,然后做油漆填色游戏。
这没有什么不对,反正你也不希望画成毕加索的风格。
但是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因为这会减损他自己的「加工价值」,让画作显得没有那么珍贵。
这个现象落到写作领域,就变成大家都成了概念发明家,避而不谈他仅仅是把别人的概念改了个字。
我提出了「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并把它清晰地写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里。
接下来几年,在各种不同场合看到了「职业三叶草」「人生螺旋桨」「生涯三要素」……我最近最欣赏的一个是「三生三世职业禅」——至少有创意。
更加邪门的是,越是知识工作者,越爱搞这一套,越无视版权。
流氓会武术最可怕。
让我们坦诚点儿。
一个人知识相当有限,一辈子能想通的概念也不会超过10个,别说日更,就连年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大部分都在学习和整合,这本书也是。
油画的我管不了。
但是在知识界,这么搞对自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一个好的来自源头的概念应该被传播,被分享。
一方面尊重源头,是对上游挖掘者的尊重,对自己学术生涯的珍视;另一方面,这个时代,你并不是唯一的连接,你没法通过封闭糊弄所有人。
有一天别人看到其他更底层的知识,会转身鄙夷你,之前的粉就白圈了。
再说,分享源头也真正能体现出你做的二次创作的价值。
没有人因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书不是李安写的,就低估同名电影的价值。
这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环节,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掖着藏着。
最后,分享能让你更快跃迁。
如果理解了知识跃迁,你就该明白,快速让不同领域的人知道知识源头,会产生诸子百家效应,引发下一轮的知识跃迁。
而你作为这个网络连接最多的点,跃迁的概率一定最大。
分享恰恰是快速成长之道。
这一点我很佩服《精进》一书的作者采铜,他老老实实标注出来了150多本书单,虽然很少人真的看,但是看的人收获甚大,不仅找到粉丝,也找到了朋友。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