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序言(第1页)

()

长久以来,作为一名生涯规划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人们的努力和回报,常常是不成正比的?

我当然不是说不劳而获,任何收获都需要投入,高回报背后的艰辛只是你没有看到。

但同样是投入,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知道智力、能力和努力程度都相若的两个人,因为不同的选择,10年后的人生收益差别为何大,不用看什么研究报告,回想下你的大学、中学、小学同学的生活状态就足够了。

这些当年和你能力相若,起跑线差不多的人,今天离你越远,彼此差距越大。

而且,不见得最成功的人,就最勤奋最努力,而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他们应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未见得就比你小。

带来这些巨大差异的,不仅是努力,更是一次次选择。

就像两块一模一样的雪球,从山顶上滚下来,因为轻轻磕了一下一个小石头,向不同的方向滚去。

这样的小改变叠加起来,雪球落到山底的时候,会相差很远。

人和雪球不一样,雪球是被动地滚,而人会主动选择。

所以人生的差距比雪球的差距,大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过去,资源匮乏,出口目标很清晰,人生是一场场战斗;而在资源丰富的今天,人生不再是战争,而是一次次的投资和选择。

这些选择背后的差异,就是认知的差距。

看一个简单的事实:

2000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外企和四大,土鳖毕业生去了四环边中关村的公司;

2005年好学生进入了风头正劲的诺基亚,土鳖毕业生选择了卖鞋卖袜子的阿里巴巴;

2010年优秀的毕业生都留学美国,土鳖毕业生都留在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

2015年的优秀毕业生都选择去了BAT,谁是那群幸运的土鳖呢?

当年的「土鳖」和「优秀」是成绩和能力的比较,但是收益似乎不完全是优秀的函数,如果说当年的「土鳖」们是幸运地选对了道路,那么你有什么方式可以重复这种人生的幸运选择?

我的父母亲,是非常勤奋、正派、踏实和专业的老知识分子,他们过了与命运奋斗的一生:三年困难时期、「文革」、国有体制改革、股灾、房价上涨、病痛……即使这样,带着那种老一辈人天然的正派和热情,他们活得顽强又乐观,是我很爱很尊敬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对他们冲击最大的并不是时代的大事,而是生活中他们没法理解的不公平——他们没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一个「无所事事」的朋友通过投资房产,轻松赚到了他们成千倍工资的钱?为什么今天在他们看起来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靠谱」的一些人,会活得那么不错?他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深深地受到了冲击。

如果社会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今天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作为一个天天支持别人设计人生、自我实现的人,该如何向自己的父母解释这个游戏规则?我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不能告诉他努力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该如何对他解释,要不断成长和努力?

我还经常看到这样的年轻人,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家庭条件不错,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但是依然非常非常努力,比当年我为了生存还要更加努力。

他们挑工作的最大期待就是能学到东西,要不就是做点儿有意思的事,实在不行也要有一群好玩的人,钱倒还是其次。

他们迫切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不辜负自己的好青春。

但他们也会很沮丧地发现,即使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方法,自己似乎好像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牛人」。

即使每天进步1%,也没有像励志公式上说的那样一年增长37.8倍。

年龄越大,他们好像距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越远。

他们与那些真正的高手的距离,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努力和回报的关系?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新精英生涯的董事长。

10年里,我带领着这家公司从零做起,参与市场竞争,琢磨商业游戏法则,现在成为生涯规划领域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机构,算是有了些成绩。

我从商业前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深深理解,一个公司的估值和竞争力,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撬动,个人努力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每当这时,「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就更加明显,时常让我陷入思考。

几年下来,我慢慢开始理解这个困局的真正问题所在。

今天,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生涯发展和人生设计的理论,都源自心理学、教育学。

这些学科的视角主要是从个体出发,希望个人通过整合、学习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种内在的丰盛。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