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年党史关键词:用关键词解读党史故事》

第 13 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页)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4月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中,所用的一句形容中国当时革命形势和前途的话。

在长期游击斗争中,红四军内一些人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产生了怀疑,林彪便向毛泽东写信表达了困惑。

毛泽东在复信中表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阐述。

1929年1月14日,面对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踏上了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

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红四军屡陷险境,因此,部队中的一些人开始悲观失望,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产生了怀疑。

恰逢此时,中共中央「二月来信」传达红四军,对红四军在农村的革命形势持悲观态度,不赞成在农村中扩大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强调争取群众和城市工作,还要求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回中央。

虽然在周恩来的努力下,朱、毛没有离开红四军,但是,信中的悲观主义思想却对红四军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他认识到要针对红四军内部弥漫的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的批评和整顿。

恰逢此时,1930年元旦期间,林彪用贺年的方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集中陈述了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

大体意思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流露出严重的悲观主义情绪,认为中国的革命高潮不会很快到来,「根据地的红旗打不了多久」;第二,建议用流动游击的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收到林彪的信后,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应该说,林彪信中所体现的这种悲观主义思想不只是在他自己身上存在,在红四军部分指战员中也是是存在的,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区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和思想在党和红军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认真的回答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不系统地批评党内的这种悲观思想,整个红军队伍就不能前进一步」。

林彪的元旦来信,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整顿党内思想的「机会」。

因此,毛泽东决定用回复林彪来信的方式,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

1930年1月5日,经过深思熟虑的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后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毛泽东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毛泽东的回信在全党全军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中国时局以及革命形势的分析提高了党员和战士的认识,坚定了全军对于革命必胜的信念。

链接: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

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

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

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