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明末的农民起义,那便不得不提「闯王」李自成。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李自成顶着农民起义领袖的光环,强硬地攻进了北京,逼死大明崇祯皇帝,风光无限。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势如破竹的。
腐朽的明朝政府是无能的,束手就擒的。
但事实上,明末的农民起义曾经遇到过十张大网。
农民军遭受巨大打击,小股势力全部瓦解。
大势力中,张献忠难以支撑,投降了大明。
而李自成也被大明在潼关击败,只带着十多人逃入了深山。
那十张网差一点就团灭了明末农民起义,那是崇祯皇帝对农民军的一次大反击。
而他的背后正是大明能臣杨嗣昌的「大网」之计。
农民起义
要说杨嗣昌,就得先说说明末的农民起义。
明末,国家财政出现问题,皇室不断提取国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
再加上女真人不断扰边,大明不得不在辽东与女真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军费开支自然是不断增加。
朝廷无奈之下,只能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
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
再加上,当时的明朝恰好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时,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
农业、牧业、商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民,他们在面临没有收成的情况下,还必须缴纳大量的税收。
就在这时,一个法令的颁布成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大明朝廷为了避免地方贪污驿站的银子,颁布了新定的使用驿递规章,宣布裁减驿站经费。
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其中有一个驿卒因此失去了工作。
被逼无奈的他,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并最终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他就是李自成。
很快,以陕西为中心的农民大起义,迅速在全国蔓延起来。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其中的两股大势力,他们在西南和西北攻城略地,对明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当时,崇祯帝刚刚继位不久,西北是农民起义,辽东还有满人虎视眈眈,内外交困,形势危急。
力图革除弊病,挽救朝纲的崇祯帝,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
于是杨嗣昌进入了崇祯帝的视野,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杨嗣昌出生于明朝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他是三代单传之独子,父亲是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
杨嗣昌是跟着父亲杨鹤一起被崇祯皇帝启用的。
陕西农民起义时,杨鹤正在西北,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杨鹤深知当地农民起义是因为土地大量兼并,百姓没有田地,还要交大量的税赋,迫于无奈才起义。
杨鹤认为,要想不动摇大明根基,那么对于起义军最好的办法便是招安。
于是他顶着朝中大量主战派的压力,实施着招安计划。
当时陕西延绥有一股农民军势力,领头的叫神一魁。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