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听信了「外国人都是混蛋」这个结论,下令凡是移民进来,在秦国当官的,都要驱逐出境。
一、李斯《谏逐客书》
他手下有一个来自楚国的官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荀子的学生,名字叫李斯。
据说此人年少的时候,偶尔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但粮仓里的老鼠个个又肥又大,而且还不怕人,当场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人吧,有没有出息和老鼠一样,就看你身处什么地方。
在当时的李斯看来,他楚国那个家乡,就是厕所,而齐国可能是粮仓。
发完感慨,他去了齐国,拜在了荀子的门下。
学了几年之后,他又觉得齐国这地方也不是他的粮仓,反而秦国有统一天下的趋势,于是又跑到秦国,在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门客。
这种行为,和今天大多数人移民国外差不多,都是为了吃好喝好,换句话说,找一个大个儿的粮仓。
李斯在吕不韦门下做了一段时间门客之后,找了一个机会,直接向秦王嬴政提了三条意见,分别是统一天下,离间六国的君臣,以及要先灭了韩国。
嬴政觉得这小子可以啊,不仅仅是一下子说中了我要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且后面两条,完全可以当作纲领性政策来实行,于是,李斯也被提拔为秦国客卿。
卿就是卿大夫,客卿就是外国的卿大夫,从一介平民升为秦国的贵族,总算是混进了一个不错的粮仓,结果现在秦王让外国人都滚蛋,那俺李斯以前不是都白努力了吗?从粮仓可能回到厕所,他自然是相当地不甘心。
这一不甘心,就催生出来一篇千古好文章《谏逐客书》,我们上高中时应该都学过。
中心思想就一个,大王您现在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后宫的女人,很多都是来自外国,您曾祖,曾祖的爹,还有他们的祖先,都用过很多外国人,什么商鞅、张仪、范雎,哪一个是秦国人呢?所以,您看看,是不是就不要让我们这些外国人下岗了?
嬴政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当即就收回了命令,李斯这厮不仅没被赶跑,还升官了。
从他身上,我们一定要学到一点,很多机会不是老天爷给的,那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是不是争取了就一定可以呢?那也不一定,有时候荣华富贵这事儿还真得看命,就比如说下面这个人。
二、韩非子在秦国的遭遇
公元前233年,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集法家之大成者,李斯的同窗好友韩非来到了咸阳,这哥们的命就不好。
韩非之所以来到秦国,是嬴政看到他写的《孤愤》和《五蠹》两本书之后,对他佩服得不得了,成为了他的粉丝,接着就命令韩国,现在立刻马上把韩非给我送来秦国,否则就干你们韩国,韩国没有办法,才把韩非送到了咸阳。
可是本来应该是一场热情的「粉丝见面会」,最不济也是「网友约会」,最后却变成了「见光死」。
因为韩非天生口吃,一着急更说不出话来,嬴政和他干坐了半天,全是「尬聊」。
散了之后嬴政就很郁闷,这位韩老师好像也不咋地啊,莫非那文章都是别人替他写的?结果就是之后的很长时间,嬴政也没给韩非一个交代。
这时候李斯着急了,难道是着急他的老同学没有被重用?恰恰相反,他怕万一韩非哪天说话利索了,秦王真的重用韩非。
他比谁都清楚,韩非比他更有才华,也更符合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理想。
那咋办呢?和当年魏国的庞涓陷害孙膑一样,李斯就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人,怎能能为我们秦国效力呢?所以您要是不用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弄死算了。
秦王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就把韩非下到监狱,但李斯绝不像当年庞涓那么仁慈,只是挖了孙膑的膝盖骨,他直接给韩非送去了一杯毒酒,就这样,编了无数故事说明人心不可靠的韩非子被自己的老同学害死了。
后来嬴政后悔了,想放韩非出来做官,结果一打听,早就埋土里去了,据说嬴政还叹息不止。
韩非的死连司马迁都替他喊冤,说韩非不是写了《说难》吗?他应该知道人是靠不住的啊,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李斯害死了呢?
以上呢,是《史记》里面记载的韩非之死,我这里倒是有点儿不同意见,这件事有两点非常可疑,第一,李斯不可能用外国人不可靠来游说秦王,因为他自己就是楚国人,韩国人不可靠,你一个楚国人就可靠?况且,他几年前写的《谏逐客书》声犹在耳,现在这样说岂不是承认前面是欺君?
秦王没说要杀韩非,李斯居然在监狱里直接把韩非毒死了,还一点事儿都没,以秦王嬴政的精明和跋扈,这种事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