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老幺被西楚霸王项羽打发到了巴蜀地区,跟着他的人都认为,这下子完了,继续跟着沛公,除了吃火锅不要钱,别的也没啥前途了,于是纷纷开小差。
毫无疑问,萧何的逃跑是最让刘邦郁闷的,但他也无可奈何。
结果两天之后,大反转来了,萧何又回来了。
刘邦是又怒又喜,略带哀怨地问,你咋也跑了呢?萧何说我没跑啊,我去追人了。
刘邦说追谁?萧何说韩信,刘邦说你扯淡,那么多高级将领跑了,你无动于衷,追一个小军需官,你骗谁啊。
萧何这时候就说了,那些将领要多少有多少,无所谓,可是韩信这个人,「国士无双」,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如果你刘老幺想做一辈子汉中王,你不需要韩信,可是你要是想争夺天下,那就非韩信不可。
萧何月下追韩信(作者佚名)
那我们就要问一句了,这个韩信是谁,值得大丞相萧何拼命去追?
一、韩信拜大将
此人和刘邦,萧何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半个老乡,江苏淮安人。
这哥们小时候比刘老幺混得还惨,《史记》上说,「贫而无行。
从人寄食,人多厌之。
」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穷屌丝,经常在别人家混饭吃,大家都很讨厌他。
今天来看,韩信当年混饭吃的经历可以算是不要脸至极,他曾经在当地亭长家里,估计是亲戚,一连混了几个月,天天去蹭饭,撵都撵不走,最后逼得那个亭长老婆没办法,只好半夜爬起来做饭,一家人天不亮就在被窝里把饭吃完,等韩信早上去的时候,人家已经吃完了,这样几次之后,韩信才不去了。
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看他实在是可怜,就每天给他带点剩饭剩菜,一连几十天都如此。
他对人家说,我将来会报答你,老太太很生气地说,一个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说报答我?我只是可怜你曾经还是个王孙,这才给你一碗饭吃,我可没指望你报答。
不过韩信后来发达之后,还是给老太太送去了千金,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一饭千金」的成语,并且很受戏曲界的欢迎,《漂母饭信》这个曲目很多剧种都有。
漂母,就是洗衣服的老太太,她说韩信是王孙这件事我认为是真的,也就是他祖上很有可能是个贵族,至少,韩信有那时候贵族的标准配置,一把长剑。
一个游手好闲的穷屌丝,还带着一把贵族才有的长剑,自然是很多人看他不顺眼。
有一天,一个混混拦着他说,你人高马大,装模作样,实际上很胆小,你若是不怕死,就一剑杀了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了看对方,啥也没说,真的就趴在地上,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胯下之辱」的出处,很多人都拿来当励志的故事,这也没错。
可是如果你偏要扯什么高大上的忍辱负重,志向高远这类玩意儿,我只能说我是不赞同的。
韩信这家伙后来成功了,这事儿就变成了一大碗鸡汤,如果他饿死了,他家乡的人,祖祖辈辈都会说,这家伙就是一个穷屌丝,一个怂货,一个一无是处的败家子,而我们今天连他的名字都不会知道。
千万要记住,同样的行为,如何评论经常是取决于结果的,只有你发达了,富贵了,你所受的苦难才是你的资历,否则,那都是你洗都洗不掉的耻辱。
言归正传,这样的日子肯定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当有人开始造反时,我们的韩信马上就参军了,因为至少能吃顿饱饭。
他先是在项梁的队伍里混,项梁死后,他就跟着项羽混,当了一个保安,看看实在是没啥出息,就跑到刘邦队伍里混,不过也只是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
就这么个职位,他也没干明白,以至于有一次还犯了法,应该被砍头。
就在同案犯的脑袋掉到地上的时候,这哥们看见了刘邦的亲信夏侯婴,几乎是绝望般地喊出了那句话:「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汉王不是要得到天下吗?为啥要杀我?
夏侯婴一听,觉得这小子挺有勇气的,脑子也好使,就把韩信救了下来了,然后向刘邦推荐了他。
刘邦说看你面子,给他个治粟都尉吧,这个官也算不小了,虽然可能不如后来的九卿之一治粟内史,但在当时的部队后勤部门,绝对算是高官。
说这个治粟都尉是高官的一个证据就是,韩信在担任这个官期间,认识了在刘邦队伍里抓全面工作的萧何,官要是小了,不可能和萧何这样的人物搭上话。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