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孩子有多么不喜欢命令
曾经有机构对2000名7-11岁孩子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不喜欢父母的行为,其中,「习惯于给孩子下命令」的选择率近40%。
被命令掌控下的孩子真的那么听话吗?
其实不然。
心理学又一个概念叫「白熊效应」。
源自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教授集齐了一群孩子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前告诉他们,他们可以想除白熊以外的任何事情。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白熊的形象,他们就需要退出实验。
最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白熊,所以他们都退出了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试图强迫自己去摆脱或压制一个想法时,他们更有可能集中于它。
因此「白熊效应」也被称为「反弹效应」。
这个效应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儿童接受命令后的行为。
当父母告诉他们的孩子,他们不被允许做某件事时,实际上是用言语加强了它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于是反而让孩子不受控制地去做。
孩子为什么会有「白熊效应」?
第一没有正面推动。
父母在孩子心中永远最重要。
因此孩子总是希望在自己做对事时能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肯定。
但许多父母只有在孩子犯错时,才会对孩子的行为给出反馈,对孩子进行制止和批评。
而缺乏平时的「正面推动」也就是鼓励和赞美。
日积月累,孩子被负面反馈包围,就失去做得更好的动力。
第二念叨式教育。
「别一边吃东西,一边讲话。
」
「吃饭那么快,没人跟你抢。
」
「你刚才又没跟楼下邻居打招呼,孩子要有礼貌,懂吗?」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样样做得尽善尽美,如果一直念叨式地教育,只能让孩子们产生叛逆心理。
你瞧,妈妈刚刚提醒过,孩子又犯了。
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坏习惯」的养成,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结果。
很少去从心理学角度思考。
听过「白熊效应」分析,这其实有可能是孩子故意为之,目的就是对你下达命令的不满,是一种反抗。
因为在命令下,孩子的【心理推论路径】或许是这样的
思维念头:又在给我下达命令了?产生信念:为什么老给下命令,对我不尊重。
?得出结论:我也要对他不尊重?产生行为:不要我做我偏要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