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古代那么受欢迎-《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

第 1 节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古代那么受欢迎(第1页)

()

课本里常常出现统治者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那么问题来了: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说说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在春秋时期,有很多人到处旅游,想把自己的政治学说「推销」出去。

孔子也是这样一名「推销员」,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几乎所有美好道德的集合。

为了达到「仁」,需要「礼」,也就是礼乐制度和行为规范,来调和各阶层的关系和激发人的善心。

虽然孔子提倡用「仁」和「礼」来达到「德治」,但是没有国家愿意理他。

而且孔子的话不能说是政治学说,基本内容还是属于道德伦理范畴。

孔子到最后也没能将自己「推销」出去。

他的弟子们将老师的话语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连同孔子之前留下的六经,成为儒家的「镇派」之宝。

「武功秘籍」在这里了,但由于创始人孔子说得含含糊糊,不成体系,弟子们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就开始自由发挥了。

很快就出现了两个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学。

他们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于是儒家开始有比较完整的政治学说了。

孟子理想的画面大概就是:民众好好听天子的话,天子也要体恤一下民众,不要过度压榨,搞得不可持续发展。

总之,就是强调以德服人。

荀子与孟子刚好相反,压根儿不相信「性本善」,觉得要靠「礼」和「法」约束人,最终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

所以荀子表面上宣传「仁」,实际上软的靠礼、硬的靠法,强调礼法并重。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所以也不要奇怪:为什么荀子作为一个儒家大佬会教出李斯和韩非这样的法家代表,这只能证明他们真的有好好上课。

到了汉代,又有一个高手出现——董仲舒。

他以儒家思想为「汤底」,以法家、道家、阴阳家为「辅料」,还把什么天人感应、五行学说通通往里放。

一顿「猛煮」之后,神学化的儒学「新鲜出锅」,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

董仲舒强调王权神授以及道德的神圣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中心思想:人在做,天在看,天的使者是皇上。

他的理论深受统治者好评,于是儒家一下子被捧到正统地位。

随后的各朝代尽管有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甚至一度式微,却始终维持着正统的地位。

到了宋朝,局面大概稳定下来,儒家这边高手又开始噌噌往外冒了。

他们就是程颢、程颐和朱熹。

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他们吸收了佛道两家的理论,又推出了一个新概念:「理」。

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所以天理被认为是最高的、绝对的存在。

可以看到,儒家的政治主张一直在动态变化,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强调道德伦理规范。

有了上面的铺垫,接下来终于可以开始讲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