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牛几人领着几辆牛车回来了,车上都是他们的东西。
“怎么回来这么晚?”
李焕都小憩一阵了。
现在太阳都快下山了。
“少爷!
刚刚在码头跟小吏纠缠了一阵儿,他们非要收厘金!
这些又不在厘金的范围内,不给钱还不让走。”
张大牛有些气不过。
这个时代的厘金只收四种。
听着挺良心的,但四种分别是“洋药厘,土药厘,盐厘,百货厘”
尤其最后的百货厘那就是把日用商品包了圆。
重要道路上的都是收税点,过就得交钱。
水泥现在国外已经有了,叫做洋灰。
但这些人听都没听过,收不收这个税,收多少全看他们黑不黑。
李焕点点头,也颇有些无奈:“钱不够用了再找我。
大家都收拾一下,跟我一起去吃个饭。
我们今天也尝尝这武昌城的美食好不好吃!”
众人闻言都十分开心,有什么不开心的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那就多来几顿!
李焕也到巷子外在路边随便找了一摆摊的老人家,老人家席地而坐,面前摆着都是些竹编制品。
“老人家还是个手艺人呢!”
李焕上前打了个招呼。
老头拘谨的收回穿着破草鞋的脚,怕惊着这位穿着得体的小少爷,满脸堆笑:“这位小少爷,可看上什么物件。”
李焕摇摇头,递上两文铜钱:“向老人家打听点事,这武昌城内哪家酒楼最好?”
他也听出了李焕的口音,李焕说的普通话,在他听来就是北方口音。
“这位小少爷北方来的吧,要说味道老头我肯定不知道,但要说名堂我还是了解一二的。”
“这武昌城里,有五家酒楼赫赫有名,各有各的好。
头一家得说金谷楼,这名儿还是从西晋那个石崇的奢华故事里得来的。
那时候的金谷楼啊,就是富贵和享乐的代表。
当然啦,现在的金谷楼肯定不是以前的那个,但那股子奢华的劲儿可一点儿没变。
再来说说会芳楼,这就是那些读书人爱去的地方。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