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宁安王之死番外-《渡予生》

第80章 宁安王之死番外(第1页)

宁安王决定死的那一天,是他收到赵浮生登基消息的那一天。

他原本想要看到顾青辞登基之后对赵浮生的态度,再决定要不要赢下这场战争,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的计划落空,随着计划落空的,还有他那颗腐朽的心。

他没有想到顾青辞能把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相让,也没有想到朝阳公主会是楚王遗孀,他千防万防费尽心思打压的,会是和他一样流淌着楚国血液的楚人,赵浮生的亲姑姑。

有些事情似乎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在临安远嫁匈奴以前,叛变这个词从来没有在他的脑子里出现过,他爱他的国家,这种爱包含了家国男女之爱,他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生命和鲜血。

可楚王似乎并不需要这种忠诚,他有愿意为他披甲上阵的将军,有愿意浴血奋战的士兵,却不愿意为尊严背水一战。

他说“是战争就有失败的可能”

,他不愿意承担一丁点的风险,只愿意躺在贵妃怀里写下一首又一首恩爱之诗,他的文采很好,可一个帝王不需要文采斐然。

在占尽优势的战争中,楚王选了和亲这种屈辱的方式来维护和平,美名其曰“不忍百姓流离失所”

,他不明白,建立在妥协和忍让之上的和平,不过一纸空谈,最终能让双方遵守契约的,只有战力。

他无数次的上书请战,无数次的被驳回,甚至为了避开他这个不稳定因素,楚王在确认临安出嫁的日期以后,“特地”

让他昏迷了一个月。

他不明白,临安是楚王一母同胞的亲姐姐,他为何能够如此轻描淡写做出这个决定,他只在乎天下是否稳定,根本不在乎临安会遭遇什么。

临安和亲是他们之间裂隙的导火索,他们曾经也是太学中的好友,也曾对着月光把酒言欢,可帝王宝座太过冰冷,连带着凉尽了他作为弟弟和好友的最后一点良心。

他开始日日买醉,企图用酒精麻痹疼痛的感知,直到匈奴单于病逝,临安请旨回京。

他想临安总可以回来了吧,但匈奴日益增长的国力让楚王久拖不决,直到匈奴强逼临安二嫁继任单于。

也是这一次彻底让他决定这个国家没有存在的必要,楚王不值得信任,他要去接他的公主回家。

而后就是长安之变,他在皇宫生擒楚王,面对面的那一刻他们才发现原来对方都有了斑白发丝,楚王眼眶通红“何至于此。”

他不愿再回答,若有其他选择,他们之间也不会“何至于此”

楚王最终自缢,他也成了新朝的兵马大元帅,后数年枕戈待旦,最终大胜匈奴,杀了匈奴单于,接回了临安。

可是他似乎去的太晚,临安神思已然不太清醒,甚至有些时候都认不出他,他只能带她回了金陵,为她找寻天下名医,希望能让她恢复如常,但期盼的奇迹并没有发生。

随着时间推移,临安癔症越发严重,他怕临安伤害赵浮生,不得已限制了赵浮生和临安的见面,以此成为后来隔阂的导火索,乃至临安逝世,都未曾消弭这层隔阂。

临安逝世后,他越发觉得人生毫无意趣,若不是怕炀帝伤害赵浮生,他大约也坚持不到现在,只是活着太痛苦,他不得已求鬼神之道,想要在梦中多见临安一面。

他终日活在虚幻的梦境之中,和赵浮生的关系岌岌可危,他想过修复关系,但似乎永远词不达意。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司马徽与他算是惺惺相惜的对手,所以当司马徽做出轼君的狂妄之举时,他也只是象征性的惊讶了一下,他并不忠于这个国家,他只是想要赵浮生平安顺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王座上的人是谁都无所谓。

更何况他对朝阳公主有愧,如果不是他楚王也不会死,朝阳公主也不会活的如此艰难。

基于此,他愿意帮司马徽一把。

谁知坐上王座的是赵浮生,收到消息那一天,他在中军营帐里站了很久,他如此对顾青辞,顾青辞最后却愿意将皇位拱手相让,他千防万防的敌人,却帮了赵浮生一次又一次。

心思晦暗的从始至终都是他。

也就是那时他决定赴死,用死亡向过往赎罪,也为赵浮生扫平成王路上的阻碍,只有他死了,镇北军才会回到赵浮生手中。

心意已决,他追击敌人三百里,最终和匈奴统帅互杀于贺兰山下,斩草除根,大获全胜。

他不是个好父亲,也不是个好臣子,所幸最后还能当个好将军。

将军,死在战场上才算死得其所。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