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名就-《重生为北汉燕王》

第15章 名就(第2页)

如今敖烈肯询其意见,显其胸襟宽广,不因一时歧见影响君臣情谊,亦证明贾诩在敖烈心中地位颇重。

故贾诩未直接回应,捻须沉吟道:“主公,我军粮草足以应对征讨张举,但拿下雍奴后,收编五千降军,此额外开销需详加考量。”

贾诩虽未正面答复,但其意已明:除军需之外,还需预留粮草以供未来收编叛军,剩余方可用以赈济百姓。

之后尚有两县待攻,降军数量会不断增加,所需粮草自会日益增多,这也是贾诩提议坑杀俘虏的原因,以免粮草不足以养活俘虏。

敖烈理解其言,思虑片刻道:“此事交由文和办理,算清后分发多余粮草,我军要的是人心归附的雍奴,而非空壳之城。”

战后,百姓常陷入恐惧,惧怕占领者夺其财,占其地。

此时安抚百姓至关重要,贾诩自然深知此理。

于是他恭敬回应:“主公放心,诩必不负所托。”

敖烈点头满意,前往县衙休息。

他对贾诩的办事能力深信不疑。

次日还需进兵渔阳,贾诩只能加倍努力,赶在天黑前分发粮草。

这工作量对贾诩而言极为繁重,但他明白大军行进不容耽搁,自己身为谋主也不能离敖烈左右,遂咬牙坚持,至黄昏时分,完成了敖烈交代的任务,将多余粮草分发给雍奴百姓,减轻了他们的恐慌。

同时,贾诩刻意宣扬,使百姓知此举出自骠骑将军、冠军侯敖烈之决策,敖烈的声望因此大增。

次日晨,敖烈命马岱率五千军守城,其余兵马继续北进。

一日后,潞县被攻克,敖烈部损失两千余人,重新竖立汉旗。

此役,近三万叛军投降,除去守城阵亡者,其余均投降。

如同雍奴,敖烈宽待战俘,从三万余叛军中挑选六千人编入军中,其余释放回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敖烈敢于接纳降军,自有其理:一是叛军多是被逼造反,非本意;二是同为大汉子民,即使一时犯错,心中尚存大义,给予生机,再叛乱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他们原为正规军,非黄巾之流,对国家归属感更强;三是他自信能感化这些投降者,为己所用;四是混编降军于军中,一万多人在七万大军中难起波澜。

因此,敖烈对收编军队并无忧虑。

他深知未来还有大战,真正的乱世尚未到来,实力越雄厚,日后说话才更有分量。

当日,涿郡太守崔琰亲率三千郡兵,与敖烈会合。

上谷郡、代郡太守亦派大将各带两千人听候敖烈调遣。

敖烈与崔琰重逢,感慨万分,昔日密议犹在耳,转眼已过十年。

当晚,崔琰与刘虞部下阎柔和众人一同在敖烈中军大帐中商议。

两日后,安乐城告破,敖烈以微小代价攻克,再收编五千军士。

玄菟郡、乐浪郡援兵亦至,两郡太守派得力干将领两千人加入。

又一日,敖烈率部抵达渔阳城下,与赵云、黄忠部合兵一处。

各路人马汇聚,皆听从敖烈调度,声势浩大。

加之收编的一万多降军,总兵力达十万,近二十年来,朝廷尚无人统帅如此大军,敖烈成为首位。

大军集结后的第二个清晨,敖烈站在营前高台上,环视十万劲卒。

这些来自幽州各地的勇士,因张举之乱,怀着忠诚与热血聚集在敖烈旗下,共同谱写壮丽篇章。

十万勇士成就了敖烈的威名,同时也因他走向生命的顶峰。

然而,战后能存活者几何,以血肉诠释英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永恒的定律。

正午时分,烈日炎炎,幽州军饱餐战饭,依序列队走出大营。

各将领号令之下,整编成一道道严整的军阵,杀气凛然,目光炯炯锁定了渔阳城的砖石壁垒。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