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回来了-《重生为北汉燕王》

第20章 回来了(第2页)

在铸造三宝之际,敖烈与外公敖老丈一同清算,这些年万通商行扩张如风,倚仗西风烈酒、金丝叶、六阳雪三样招牌,已在北地立定根基。

短短数载,分行已遍幽、冀、青、徐、并五州,声望与财力均挤入顶尖商会之列。

在北地,隐约与冀州甄氏一族形成分庭抗礼之态,独占北方商会的半壁河山。

细算之下,敖烈震惊地发现,外公敖老丈确是商业的巨擘,仅三五年间,竟积累了他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财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这些财富并非全归敖烈所有,依敖老丈当年订下的规矩,敖烈仅能调动其中半数。

即便如此,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若换作后世,这些财富足以让他成为拥有数十亿的豪富。

得知确切数字,敖烈对强化麾下精兵的装备更加充满信心。

他怀揣超越时代的构想,如今又有万通商行的巨额财富,为士兵换装精良器械,已不在话下。

唯一让他不满的是,东汉工匠与铁匠的技术过于粗犷,他费尽心思的设计,要么他们无法理解,不知其为何物,要么受限于技艺,无法造出成品。

敖老丈似乎看出敖烈的忧虑,牵着他走向后花园,边走边说:“烈儿,可有烦心事?”

敖烈点头答道:“外公,孩儿为军备之事忧心,召集的工匠们打造寻常器械尚可,但若需制作高难度之物,常常令人失望。”

听罢敖烈的困扰,敖老丈笑道:“呵,烈儿言语间已有霸主气概。”

敖烈苦笑回应:“外公,莫要取笑孩儿。”

“好好好,外公不逗你了。

可你是否想过,这情况或许因缺乏顶尖冶铁师傅所致?”

敖老丈笑道:“为父行走江湖半生,认识一位杰出的冶铁师,他同时也是锻造高手,相信有他相助,你的烦恼便会烟消云散。”

敖烈惊喜问道:“外公说的是何人?”

“关中王浑!”

“是他?”

敖烈惊呼。

熟悉历史的他当然知晓,当今世上两大铁匠,一是川蜀的蒲元,曾为诸葛亮铸三千战刀,刀锋削铁如泥;另一便是敖老丈口中的关中王浑!

王浑不仅擅长锻造,更难得的是他是一位出色的冶铁家,其所炼之铁坚硬且具延展性,后世称之为浑铁。

敖老丈抚须笑道:“不错,就是他,外公这就修书一封,遣人送信。”

敖烈想了想,缓缓道:“外公可在信中加一句,孩儿计划设立军备司,专司幽州军武器装备,孩儿有意让王浑大师担任军备司之首。”

敖老丈惊讶地打量敖烈几眼,随后笑得更为开怀:“好好好,烈儿果断英勇,真是英主之姿。”

当日,敖老丈即刻修书一封,邀请王浑来幽州担任军备司统领,信中言明幽州军粮饷是他处两倍,待遇优厚,且新任州牧敖烈知人善任,若王浑肯来,必能一展胸中抱负,将冶铁技艺发扬光大。

东汉时,人分三六九等,士族阶层居上,多为朝廷官员,握生死大权;次之为博学儒士,其中佼佼者称为鸿儒,如蔡邕,受人敬重,一言可定人前程;再者为地主阶层,拥大量土地,仅缺官职,靠剥削百姓维生,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之后是商人,商人地位在汉代被贬低,但无人能否认财富大多握于商人之手,近年来诸侯多试图拉拢富商,以壮军备,故商人地位略有提升;商人之后是靠特殊技艺谋生的匠师,如铁匠、医官、厨师等,居于底层;最低的,便是多数农民和贫寒士子。

王浑是匠师,处于较低层级,仅以一技之长立身。

王浑读到敖老丈的信,忍不住欣喜若狂!

他非王越,不迷恋官职,让他开心的是,这门手艺终于能光明正大地传承下去。

于是,未让敖烈久等,仅月余,王浑便自关中北上,抵达蓟城。

当敖烈亲眼见到王浑,不由得稍感诧异。

在他印象中,能称为大师者,总有些年纪,而王浑无论怎么看,都不像超过三十岁。

特别是王浑沐浴更衣,褪去风尘,剃去胡须,顿时变成浊世佳公子,容貌清秀,与铁匠的粗犷形象截然不同......

在一番深入交谈和实地考核之后,敖烈确认王浑的技艺超群,堪称当世无双的铸剑大师。

因此,敖烈放心地将兵备司总管的重任托付给王浑,并挑选了一千名能工巧匠供他教导。

这些工匠早由敖烈筹备,自敖老丈书信来时,鲁肃便已开始广纳贤才。

鲁肃为此倾尽心力,几乎聚齐幽州三分之一的匠者。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