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
,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
——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
,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
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
“格炸炸”
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
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