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杂事处理完之后,岳阳的注意力又回到异物残留这个案子。
就是刘姐的小孩孙某在肝部手术过程中,有一段手术缝线崩断了,大概有2-3厘米长。
由于当时肝部已经缝合了,主刀医生经过综合研判之后,觉得问题不大,就没有再打开肝脏剪断这2-3厘米的缝线。
主刀医生从患者的风险和利益权衡,不再打开肝脏剪掉缝线,才是对患者最好的。
因为如果打开的话,可能会造成损伤,还有就是延长手术时间,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以往碰到的案例,看到一些医院的案例,有落下棉球的,有手术器械的,但是,这种情况真的没有见过。
那么,缝线算是异物吗?这是整个案例的关键所在。
这个很难定性,因为缝线本身的话就是用于缝合人体伤口的工具,患者体内有很多这种缝线,如果不是崩断的话,手术后在患者体内留置有很多缝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缝起来的时候,是医用材料,崩断了(一端还连着呢),就是异物残留了吗?这在逻辑上怎么解释呢?
患者这种行为确实有点蛮不讲理了,但也有合理之处。
没有办法,既然遇到了,就必须合法合规地处理,就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精准定性。
所以,这算不算异物呢?这可是可吸收的缝线啊。
假设是异物吧,那么损害怎么认定呢?还有就是责任怎么分配?
其实,这就是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就算是最终对簿公堂,最终法院也是糊弄一下,压着医院赔点钱了事。
不过,赔偿没事,20万元有点多啊。
当事实不清、情况不明、责任不确定的时候,法院一般倾向弱者。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患者和患者家属是怎么知道这么细致的情况吗?
主刀医生主动说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主刀医生有点清澈到愚蠢了。
其他参与手术的人员说的?那就有点意思了。
不过,这个案子的核心,还是要跟家属谈。
只要患者家属偃旗息鼓了,这件事情就算完了。
家属要是大闹的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说得通的。
“看来,必须搞清楚患者家属的想法才行,有必要跟患者家属谈谈人生了。
不过,跟家属谈之前,要先跟医生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才行啊。”
说干就干。
岳阳梳理清楚思路之后,立马就将主刀的林医生请过来。
林医生来到医务科之后,一脸的沮丧。
作为手术一助这么久了,总算有机会主刀一次手术。
林医生心里觉得很憋屈,如果是手术做得不好,该罚该赔的,他也认了。
没有想到手术做得很顺利,但是竟然发生这种状况。
“林医生,你们怎么搞的啊?线头崩了一根,这么小的事情,竟然也跟患者说。
你们是嫌麻烦不够多,自己找事啊。”
岳阳没有客气,专门找林医生最痛的一个点,狠狠地戳几下。
林医生的脸色立马就变了,心里也有点火气。
“你们医务科,是要帮忙调解的呢?还是叫我过来看笑话的?要是你们没有能力调解,那趁早哪里凉快哪里呆着。”
“调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调解成怎么样,就看你的配合了。”
岳阳没有继续补刀,而是笑着看着林医生。
岳阳的笑容对林医生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你想怎么干?”
岳阳嘀嘀咕咕说了一大通,林医生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不可能吧?这怎么可能?很能够这样子搞法?”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