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拉,也有天堂。”
“不,你是为了安慰我才这么说的,是因为同情我们。
等你回德国以后,你还是会像以前一样,认为没有安拉。”
“多年来我第一次觉得这么幸福,”
卡说,“我为什么不能信仰你所信仰的呢?”
“因为你来自伊斯坦布尔的上流社会,”
奈吉甫说,“他们从来不信仰安拉。
他们只信仰欧洲人信仰的东西,自认为比自己国家的民众高贵。”
“也许在伊斯坦布尔时我属于上流社会,”
卡说,“可在德国,谁也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我只是个孤独的人。
我在那儿备受煎熬。”
从奈吉甫那双漂亮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沉思的目光,使卡感觉到年轻人是在仔细思考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
“那你为什么要触怒政府而逃到德国去呢?”
他问道。
他看到卡神情忧郁,便说:“算了!假如我有钱,我会为此感到羞愧,也会因此而更加信仰安拉的。”
“但愿有朝一日我们都很有钱。”
卡说。
“我所想的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简单。
我不是那么简单的人,我不想成为有钱人。
我想成为诗人、作家。
我在写一部科幻小说。
可能会在卡尔斯的一份名为《矛》的报纸上登出。
可我不想把它登在发行量只有七十五份的报纸上,我想把它发表在有成千上万份发行量的伊斯坦布尔的报纸上。
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在我身上。
我读给你听,然后请你告诉我,它能不能在伊斯坦布尔发表。”
卡看了看表。
“很短!”
奈吉甫说。
就在那时停电了,整个卡尔斯陷入了一片黑暗。
奈吉甫就着炉火,跑到柜台取来了蜡烛,点着后往盘子上滴了几滴,粘好,放在了桌上。
从口袋取出几张皱皱巴巴的纸,时不时激动地咽着唾沫,用颤抖的语调读了起来。
公元3579年,有一颗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知的星球,名叫加沙利,在这颗星球上,人们非常富有,生活也比我们现在安逸得多,可他们并不像物质主义者们认为的那样:既然“我们富有了”
就不再重视精神了。
相反,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关注存在和消亡、人类和宇宙、安拉与其奴仆等问题。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