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对错都是为了爱-《伯纳黛特,你要去哪》

译后记 对错都是为了爱(第1页)

何雨珈

去年年初,朋友玮华来成都看我,从纽约出发之前在那里的“盲选书店”

给我挑了本书。

她说那家书店很妙,书都用牛皮纸包起来,看不到内容,但总能选到好看的书。

她给我的这本也一样,用牛皮纸包得好好的,上面有人用钢笔写了一行字,“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得到的故事”

(Thisisastoryaboutlostandfound)。

我没有立刻拆开。

几天后送走玮华,拆开随意看了几页,发现这是本美国当代小说,不仅是当代小说,作者还非常年轻,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发展受阻》的编剧之一。

我很久没看过这类型的书了,一读之下,觉得内容相当有趣,满篇抖机灵、地图炮,动不动就来两句绵里藏针的讽刺,是年轻作者该有的灵气与青春。

看到一半我发现自己在有意无意地默默翻译书中一些好玩的句子。

我是网络碎片文化的受害者,但也为碎片文化所迸发的语言新活力而欣喜(说实话:我觉得网络流行词汇使用得当的话,还是很有文学生命力的)。

近几年的译作很少有机会试用最近五年甚至十年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而这本书恰恰是进行这个实践的好对象。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了相熟的编辑,查查有没有哪个国内出版社买了该书版权。

一切都好像是缘分到了,版权恰恰在那位编辑的同事手中,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译者。

我试译了一些发给他,然后,就有了你手中这本《伯纳黛特,你要去哪》。

于我这个整日与文字和书本打交道的译匠而言,这是很奇妙很美的际遇。

读到有趣又喜欢的书,再由我来充当媒介,把这本书献给中国读者,人生一大幸事呢!

这本身也是一本奇妙的书。

大约只有同时从事影视编剧的作者,能驾驭这种由书信、邮件、便条甚至急诊室账单组成,加以插叙来完善的小说结构。

整个小说的情节看似超乎寻常的荒诞,又出人意料的合理;处处伏笔又处处照应,最后所有的“坑”

都填上了。

要让我来分类,这算得上是一本悬疑小说了,你总是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一步又都让你意想不到。

伯纳黛特和比伊这两个绝对女主角,那么鲜活地跃然纸上。

她们独立、勇敢、丰富、聪慧,又温暖、敏感、柔和,恰恰是不同年龄的最可爱的女性(这部书已经拍成了电影,伯纳黛特的饰演者是“大魔王”

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特别合适?!

我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所有关于书里这个伯纳黛特形象的幻想,全部变成浑身闪闪发光的凯特……看来影视消解想象力,此话真是不假)。

新颖的形式,活泼跳脱的语言,一路轻松欢快的阅读体验,很容易让人忽略作者想表达的深刻主题。

短短十几万字,她触及很多东西,社区邻里的关系,外来者融入新环境需要遭遇的尴尬,因为挫折而停滞的才华,复杂到令人迷失的婚姻,工作与生活模糊的界限等。

至于其中对西雅图和微软的一些小讽刺,既叫置身其外的读者捧腹,又能让局内人自嘲地会心一笑。

不过,大概作者也不想这么深刻,兜兜转转、曲曲折折,这本书说的也不过就是一个“爱”

字。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