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思亚娜·萨维诺[1]
一九四〇年,欧洲已陷入战争,美国尚未参战。
此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奇特的新人。
她时年二十三岁,高挑、纤瘦,目光有力,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穿一身长裤、衬衫,与当时的女性颇为不同。
她是卡森·麦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于佐治亚州。
她小时候名叫露拉·卡森·史密斯,但她很快就弃用了“露拉”
这个在她看来过于娇弱的名字。
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名叫利夫斯·麦卡勒斯的军人。
在她成名的城市纽约,原本没有人认识她,可几个星期后,她的名字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评论里。
因为她的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在评论界和公众当中掀起了热浪。
在种族主义盛行,民权运动还很遥远的南方,伴随着夏季的潮热,这本书诚然受到了一些批评,但赞扬无疑占了上风。
人们听到了一个新声音,领略到一种属于作家的感知力。
她那精准的语调、对人性孤独的洞见、描写南方小镇的人情世故时所展现的笔力都令人惊异。
最重要的是,面对那些因不符合他人期待而被排挤的人,她表现出关切与体贴。
人们注意到了她笔下人物的品质与力量:约翰·辛格,一名聋哑人,叙事围绕他展开;米克·凯利,一位个子过高的女孩,她想成为音乐家(和卡森本人的愿望一样);比夫·布兰农,咖啡店老板,小说人物们在他的咖啡店产生交集;本尼迪克特·科普兰,一位黑人医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杰克·布朗特,嗜酒的造反派。
约翰·辛格是孤独的极致化形象:聋哑的他在故事一开始就与他唯一的同伴、另一位聋哑人分开了(我们知道卡森·麦卡勒斯原本想给书取名为《哑巴》)。
辛格成了其他人物的知心人,可他却无从吐露自己的心声,就这样死去了。
《心是孤独的猎手》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它仿佛不是出自新人之手,而是由一位作家老手写成的,这位作者能够准确拿捏悲剧与幽默、感情与政治分析、反叛与热爱的比例。
无论是过去的年轻人还是今天的年轻人,都能在米克·凯利这个形象中找到他们自己的痛苦。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评价,那应当是来自于麦卡勒斯后来遇到的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
在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的《新共和》杂志上,赖特毫不犹豫地将麦卡勒丝与福克纳相提并论,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他强调了麦卡勒丝特有的品质:“《心是孤独的猎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份对人类的惊人见解,凭借它,南方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这样一位白人作家,她用与对待自身种族一样的简洁和精准塑造了一系列黑人角色。
这不仅关乎写作风格或政治立场,还来源于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使麦卡勒斯小姐有可能避开周围环境的压力,将人类汇聚在一起,无论对白人或是黑人,她都抱有一视同仁的理解与温柔。”
作为一颗新星,卡森·麦卡勒斯结识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有美国人,也有逃到美国的欧洲人。
如果说自戴高乐将军六月十八日的宣言之后,伦敦成为了抵抗运动的象征,那么对于那些从纳粹主义国家中逃出来的人们而言,纽约则是他们的流亡地。
卡森与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的两个孩子克劳斯、艾丽卡尤为相熟。
克劳斯在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六日的私人日记里写道:“认识了有趣的新朋友:年轻的卡森·麦卡勒斯,优秀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
来自南方。
身上有一种奇特的气质,融合了文雅与野性、柔美与天真。
可能极有天分。”
第一部小说大获成功后,人们急切而又小心翼翼地等待着麦卡勒斯第二部作品的出版。
一九四〇年六月十六日的《纽约时报》上写道:“人们怀着担忧的心情等待着第二部小说。
卡森·麦卡勒斯将标准定得太高了,不可能再次达到同样的高度。”
一位年轻作家会被这样的话唬住。
但卡森没有。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