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眼前一片美丽景色,四面群峰耸立,海拔都在一千公尺以上。
峡谷深邃,群山叠嶂,秀丽的林木遮掩着重峦,清湛的流水穿林绕树。
高原上一大片清一色的白桦树,山坡上落叶松林蒙着一层淡淡的紫色。
峡谷间现出一个小小的村落,有五、六户人家。
这里,平坦的耕地极少,都是在山坡上开出的梯田,种着稗子、豆子。
梯田越往上越陡,直到山顶才算是有了很小的一块平地。
那看上去富于诗情画意的风景也好,爬山越岭担肥上山的种田人的辛苦也好,对于过路人来说,都无非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想象罢了。
山坡过于陡峭,不从下面埋上桩子支撑住,梯田的土就会朝下流。
耕种这种斜坡地需要熟练地使用镐头,要摆出一种独特的姿势,攥着短镐头的把儿,弯下腰。
这看上去似乎算不了什么,可是,让不熟练的人去干,土就会全部坍落下来。
在这里,只有会在梯田上抡镐头,才被看作是个够格的农民。
朝阳的好地都开成了田,住房全被挤到低洼背阴、或摆弄不好的赖地上去了。
房屋几乎全都是杉树皮铺顶,小窗户。
这样开窗户,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采光。
一条小溪从屋旁穿过,以这条溪流为动力的水动捣谷机啪嗒、啪嗒地重复着单调的声音。
村里就像没有人住似的了无声息。
不过,从杉树皮屋顶上升起的一缕缕淡淡的轻烟来看,村里似乎还是有人的。
可是,村子四周看不到哪里拉着电线。
从全国来说,这一带也是人口密度最低、人烟极其稀少的地区。
年轻人对这么个连电都没有的村子,再也不抱什么希望,不断地离开这里,因而人口过稀的趋势一年年地严重下去。
年轻人没有那种热情——凭自己的力气,把眼看就要荒废了的故乡维护一下,把它变成一个新村。
村子太荒凉、太闭塞了,以至对它不能再抱幻想,也看不出有任何前途。
实际上,一年之中,它有大半年埋在雪里,既没有电,也没有姑娘嫁到这儿来。
这样的村子实际上已经不可救药了。
只要不死守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跑到城里去,就能轻而易举地赚到钱。
在城市里,可以得到物质文明的享受,还有女人、美酒,以及其它形形色色包装精美的、陈列在橱窗里可以满足欲望的商品。
不管买得起买不起,总归可以看看花样,闻闻味道。
于是他们就从那即将沉没、空荡荡的废船上,换乘到不知开往何处、拥挤不堪的“城市”
这趟列车上去。
乡村中美丽的大自然、辽阔的旷野、新鲜的空气,以及未被公害污染的水,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挽留青年人的力量。
年轻人流入了城市,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
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都会抛弃这个村庄。
老年人几乎都有病,不是高血压,就是半身不遂、心脏病、肠胃病、肝炎等等。
长年累月地过度劳累,以及恶劣的饮食条件,从内部摧残着他们那成天土里滚、太阳晒的躯体。
尽管村里人减少了,但只要这个村子还在,就得维持。
修整堤坝、渠道、桥梁、道路,打扫公共建筑上的积雪,在村道上耙雪开路等等,当地的这些官差全都落在留下人的肩上,多走一个,就得多摊一份。
即使是拖着衰老多病的身子来勉强维持,也终归有限,村子眼瞅着荒废下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