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
身为名作家的钱德勒
最初读到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是在高中时期。
确切的时间记不清了(当时一下子读了太多书,记忆有些混淆),只记得好像是十六岁或十七岁前后。
那以后的四十多年间,我一有机会就拿起这本书,重新读一读。
最早读的是日语版的(清水俊二译),能够阅读英语书籍后,就开始阅读原文。
再后来就随当时的心情翻翻日语版,或阅读原文。
有时从头到尾通读,有时随意翻开一页选择部分阅读。
就像一会儿从远处眺望一幅大油画,一会儿走到近处观察细节。
因此,有关这部小说的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
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腻这部小说呢?
首先可以举出的一个理由是文章的优美。
钱德勒独特的豁达文风,毫无疑问,在这部《漫长的告别》中达到了顶峰。
最初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着实对这种文风的不同一般感到惊讶,不由得惊叹,竟然还有这种东西。
钱德勒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个人化、具有独创性的,属于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那一类。
有许多人试图模仿钱德勒的文风,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他死后也有,但都没能模仿到位。
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存在之于文学界或许就像查理·帕克(1)之于爵士乐界。
借用这种语法是可以的。
或者说,这种语法现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财产。
但是,没有人能够将这种文风的核心创作出来。
因为它始终是种纯粹的、属于独立的个人的财产。
可以(大概地)将文章抄下来。
但抄下来的几乎总是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钱德勒在创作《漫长的告别》时好像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也相当自负。
他在给文学代理的信件中坦率地写道:
不管怎样,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能写出心里所想,只要我想写,就能完美地写出来……用被人模仿和剽窃的文风继续写下去。
从某个时候开始,模仿我的人写的东西使得我自己反而更像个模仿者。
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努力到达谁都不能追赶上来的境地。
那么,钱德勒的文风究竟优秀在何处?其独创性达到了何种高度?
纯文学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2)的文笔之精妙举世公认。
她曾这样评价钱德勒的作品:
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
我们惊喜地意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