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黑室-《王牌间谍》

第五章 中国黑室(第1页)

学员们正在各教室上课,魏校长背着手巡视了一圈,忽然想起一件事,匆忙返回校长室。

德莱恩匆匆推门而入,神色严峻,劈面就说:“校长先生,这几天我截收到一个奇怪的无线电报,每天3次,很有规律,早上6点一次,中午12点一次,晚上6点一次。

连续几天都是在30千周的频率上出现,我估计很可能是个日本特务电台,而且电台功率很强,声音清晰,一定在重庆周边,这些密电很可能和‘大空袭’有关。”

校长很内行地说:“哦,顾问先生,正要向您通报呢,这部电台早就被我们锁定了,刀斧手也是知道的。

军技室把它命名为‘特一号线’,因为它的流量最大。

另外还有10条线,都是地下秘密电台,我们已经排了序,从特1号至特11号线,都是根据发报人的手法一一擒拿归案的,估计这些电台的上线应该在南京或者上海附近,因为信号强度一般。

下线肯定在重庆或附近。

这样吧,您现在就跟我去军技室,去看看您的办公室。”

“我的办公室?是按照我的要求布置的吗?”

“是的,我对您的命令从来都不打任何折扣。”

魏校长笑着回答。

“去中国黑室?那好,我们走吧。”

中国黑室,地点在罗家湾19号,与局统局军技室在一个大院里,只不过不是同一栋楼。

这是一幢青砖二层小楼,在那些红砖五层楼房的包围之中显得很不起眼。

但正是在这个完全按照美国黑室建立起来的绝密机构中,聚集了战时中国最核心的机密,最精干的人力,最精良的设备,是专门分析、研究和破译日军通讯密码的超级秘密机构。

比起黑室来,什么情报局、保密局、通信局就像公开单位一样,因为外人对这个机构一无所知,所以才把它形象地称为黑室。

中国黑室中的各科室完全是按照美国黑室建立的。

它本身是一个处级单位,下设四科一室,分别是:破译科、分析科、计算科、资料科和报库(室)。

中心当然是破译科,其他都是围着它转的。

报库堆积有数万日军电报,近一个月的电报流量及进程表。

主要黑室人员有分析员、演算员和破译师,还有研究员、台长、报务员、译电主管、机要秘书等辅助人员。

分析员是破译师的二传手,演算员则是破译师的检验员,破译师根据分析员的报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破译密码犹如是在一座森林里找一片特定的树叶,这片“树叶”

藏在某一棵树上。

如果是一棵小树,树叶不多,破译师可以一片片翻来看,去求证,去破译,可如果是棵大树,而且往往是很多棵大树,其难度就大很多,破译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翻看,逐个求证。

演算员就是帮他干这活儿的。

要在一片森林里众多的树木中确定哪一棵树显然才是最关键的,只要“这棵树”

找对了,就不愁找不到那片树叶。

演算员的配备标准是一个破译师配两名演算员。

魏达铭领着德莱恩坐车来到军技室大院,向门岗出示了红皮特别通行证后,二人进入了黑室的小楼。

一进小楼就能听到“滴滴答答”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