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鹏一共有三个。
第一个是个瘦子,是个作家,跟补玉握手时,笑不露齿,因为他认为自己那一口浅黑的牙是不配露给补玉的;第二个是胖子,是个由作家变成的老板,牙变得煞白,笑呵呵的没一句实话,因为补玉后来发现他来她的山居住宿并不是生意太忙偷空歇歇,而是为了躲债;第三个是个小老头儿,是个除了补玉之外人人都知道的电视剧编剧,见了补玉就往树丛后、墙拐角躲,因为他怕补玉发现他住进别人的现代化度假庄园不住她的山居。
周在鹏由第一个人变成第三个人历时十多年。
连全村三十四户人都认为永远不会老的曾补玉都老了。
所以补玉看见迎面走来的小老头儿突然一闪,闪进葵花丛里没了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老了,连变成了小老头儿的周在鹏都躲开她,不再跟她缠不清了。
她笑着在心里骂:“这个驴做(念“揍”
)的!”
发现周在鹏躲她的真正原因后,补玉才伤心了。
假如他是嫌她老,怕她知他根底而躲他,她才不在乎。
她背过身,跟几个坐在石凳上的老太太们说了两句话,想证实他是否真在躲她。
果然他走出来了,往新铺的柏油路尽头看看,以为他把补玉躲过去了。
他顺着崭新的路走了一会,再次回头,还是担心补玉盯他的梢。
发现身后没有补玉,才猛一拐进了“卢浮琉璃庄园”
。
站在槐树后面的补玉心碎了,这负心汉的喜新厌旧不是冲她来的,而是冲着“补玉山居”
来的。
从背后看,只能看见周在鹏的大半个后脑勺,因为他的背驮成一个丘陵,还因为他灰白的鬈毛留得太长,把脑袋和后颈的界线遮没了。
补玉看着这么个背影走进了号称法式的“卢浮琉璃庄园”
的铁栅栏门,顺着夹竹桃中间的小路上坡。
一座一座的“琉璃屋”
座落在山坡上,让落山前的太阳点着了似的。
每个屋都是尖尖的三角形,补玉的儿子说,它们叫“金字塔”
。
琉璃屋不拉帘子可就完蛋了,里面人干什么外面都看得见。
补玉现在看见周在鹏走进一幢琉璃屋,在里面走来走去。
其它琉璃屋里的人也有动有静,象给养在一个个三角形巨大玻璃鱼缸里。
来这里旅游休闲的多半成双结对,据说晚上一对一对在床上,一个面朝星星,一个背朝月亮,特别得劲。
所以“琉璃庄园”
在这个季节夜夜客满,价钱涨到两千一夜也客满。
警察要是扫黄,搭梯子爬到琉璃顶上,一抓一个准。
补玉解恨地想。
琉璃庄园的老板起初是补玉山居的客人。
那时,村子里三十四户、一百四十六口人只有曾补玉一人突然穷够了,开起小客栈来。
不知北京人是怎么顺着河道找到了这里,把这个夹在笔徒的山缝里的小村庄说成“仙境”
。
村里人后来知道了,当时北京不让“黄”
,一对对男女坐三小时(有了高速公路后就变成了俩小时)的长途车,再搭驴车,马车或者干脆来一次小长征到这里来“黄”
。
他们瞅准干净些宽敞些的门户就去问能不能借一间屋宿一两晚上。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