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曼神父从安全区回来的第三天,来到伤员们的住处。
他已知道那位口袋插钢笔的军官姓戴,是教导总队的教官,伤最重的叫王浦生,才十七岁。
王浦生头上脸上缠满纱布,只有右臂没有挂花。
见神父进来,他躺在那里把右手举到太阳穴,行了个军礼。
英格曼神父突然改变了嘴里的话。
他来时口中排好的第一个句子是:“非常抱歉,我们不能够把你们留在这里养伤。”
这时他对着敬礼的王浦生一笑,嘴唇启开,话变成了:“好些了吗?”
他知道这就非常难了。
假如预先放牢在舌头尖上的话都会突然改变,他更没法临时调度其他辞客语言。
他想说服伤兵们离开教堂,去乡下或山里躲起来。
他们可以趁夜晚遛出教堂,粮食和药品他都为他们备足了。
而一见王浦生缠慢绷带的面孔,整理编辑得极其严谨的说辞刹那间便自己蜕变,变成以下的话:“本教堂可以再收留诸位几天。
不过,做为普通难民在此避难,诸位必须放弃武器。”
伤员们沉默了,慢慢都把眼睛移向戴教官。
戴教官说:“请允许我们留下两个手榴弹。”
英格曼神父素来的威严又出现了:“本教堂只接纳手无寸铁的平民。”
戴教官说:“这最后的两颗手榴弹不是为了进攻,也不是为了防御。”
他看了所有人一眼。
英格曼神父当然明白这两颗手榴弹的用途。
他们中的三个人做过俘虏,经历了行刑。
用那两颗手榴弹,结局可以明快甚至可以辉煌。
对战败了的军人来说,没有比那种永恒的撤退更体面更尊严了。
走运的话,还可以拖几个敌人垫背。
英格曼神父说:“假如那样,你们便不是手无寸铁啊。”
一个叫李全有上士说:“戴教官,就听神父的吧。”
戴教官沉默一会,抬起眼睛扫视全体伤员:“赞同李全有的举手。”
没人举手。
英格曼神父说:“假如手榴弹拉响,日本人会指控本教堂庇护中国武装军人。
那么本教堂收留难民的慈善之举,将会变成谎言。”
伤员们一动不动。
神父陪着他们沉闷了一刻,转身走出门。
他知道他该说的都说了。
下午戴教官和李全有把两枝枪,五颗手榴弹,二十发子弹交给了英格曼神父。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