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曼神父这才想到自己的神思过分恍惚,竟忘了向女孩们介绍这位女士。
“孩子们,这就是惠特琳女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务长。”
英格曼神父从大厅的甬道把惠特琳女士领到女孩们面前。
女孩们中间有不少人听说过惠特琳,被她一一拥抱时都胆怯地用英文对她说:“幸会,多谢女士来看望我们。”
要过许多年,女孩们才得知这位美国女子在此后不久就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诱因很可能正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她们还得知她因为目睹了太多惨不忍睹的地狱场景,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第三年回到美国,为她日趋严重的抑郁症就医,却已经太晚。
她在回国的第二年便自尽了。
从惠特琳生命的终极倒数回去,那是她永别世界前的第三个年头。
她高大而健壮,穿一身驼色羊毛大衣,告诉女孩们:“中国不会亡,不要难过,擦干眼泪。”
她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张纸,说这是一张名单,叫到名字的女孩,将随她去安全区。
她受这些女孩家长的嘱托,把她们接到她们父母身边去。
她们的父母已听说了昨夜教堂里发生的事,认为教堂已不再安全。
另一些家长顾虑安全区内过份拥挤,流行病不断发生,难民间也时而为衣食住行而冲突,并且,日本兵常常闯进去,找各种籍口作恶。
所以他们还是让自己的女儿继续耽在教堂。
惠特琳念了名单之后,二十一个女孩匆匆整理了行李,随车离开了教堂。
当天晚上,又有三个女孩离去,她们的父母要带她们从江上乘船逃走。
我姨妈书娟站在严重减员的唱诗班里,感到前景叵测。
她想去找英格曼神父忏悔。
她的忏悔内容是对自己父母的怨恨和诅咒。
但她是一直到圣诞夜的大事件发生之后,才把这番延拓的忏悔完成。
她忏悔的内容有所改变,主要说的是她那未遂的罪恶用烧红的火钳子给赵玉墨来一番毁容。
假如圣诞夜的大事件不发生,十二位窑姐不被掳走,她或许不会忏悔那次差点成功的毁容报复。
书娟很要面子,不愿把自己的家丑讲给任何人听,神父也休想知道她父亲和窑姐的丑事。
圣诞夜却出了事,就是我正在写的故事的核心部分。
我姨妈书娟在她的一些女同学被父母接走后,心里再次狠狠清算了赵玉墨。
但她打算只忏悔一半实情。
在她们这类女孩中,假忏悔反正很普遍,这也是我姨妈后来变成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原因之一。
书娟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的。
那是圣诞后的第二天,被日本兵掳走的十二个美艳窑姐芳踪杳然。
书娟走到忏悔厢边上,慢慢跪下,开始了她一生中最诚实、最长久的一次忏悔,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忏悔。
英格曼神父坐在忏悔厢的厚帘子那一面,发现这位忏悔者一声不吭,已跪下了有十分钟。
他长长地嘘了口气。
一般来说,英格曼神父从不催促忏悔者,也很少插话。
他知道有难言之隐的忏悔者催不得,一催就言不由衷。
书娟也跟着他长嘘一口气。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