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即查尔斯·珀西·斯诺(1905—1980),英国作家。
[11]这里用了一个双关语,“斯诺”
(Snow)姓氏的原意为“雪”
。
[12]此处“自由诗”
用的是法语“verslibre”
。
[13]蓓尔美尔街,伦敦街名,以俱乐部多而著称。
[14]阿什伯里(1927年生),美国诗人,1975年以诗集《哈哈镜中的自画像》获普利策奖。
[15]亨利·莫尔(1898—1986),英国雕塑家,纳粹德国轰炸伦敦时他创作了许多表现防空洞中生活的速写。
[16]刘易斯(1886—1957),英国作家和画家,曾与庞德一同兴起“漩涡主义”
。
[17]曼特尼亚(1431—1506),意大利画家;乔万尼·贝利尼(1430—1516),意大利画家。
《花园里的痛苦》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实为贝利尼所作,但曼特尼亚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视为其作者。
[18]“地铁”
与“地下”
在英语中是同一个单词(underground)。
[19]斯彭德《空中飞越普利茅斯湾》中的诗句。
[20]麦克尼斯(1907—1963),爱尔兰诗人。
[21]麦克尼斯的诗作。
[22]布罗茨基的英文版《诗选》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奥登为之作序,并在序言结尾写道:“约瑟夫·布罗茨基是一位一流的俄语诗人,他的祖国将为此人感到骄傲。
我则为他和他的祖国感到骄傲。”
[23]布罗茨基的《悼T.S.艾略特》引用了奥登《悼W.B.叶芝》一诗的诗句作为题词。
[24]均为斯彭德的著作,《世界之中的世界》(1951)为自传,《三十年代及之后:诗歌、政治和人》(1978)、《爱恨关系:英美情感研究》(1974)系专著,《日记》全名为《1939—1983年日记》(1985)。
[25]斯彭德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庙宇》出版于1988年。
[26]赫伯特·李斯特(1903—1975),德国摄影家,斯彭德的朋友。
[27]暗示普鲁斯特的传记作者们试图证明普鲁斯特是同性恋者。
阿尔伯蒂娜是《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女主人公。
[28]《查禁目录》系斯彭德于1972年创办的杂志,旨在声援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
[29]库切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83年,获当年英语布克奖。
[30]莫扎特写于1790年的一部喜歌剧。
[31]英语中的“knight”
同时具有“骑士”
、“爵士”
之意。
[32]伦敦的主要街道之一,有许多剧院和商店坐落此地。
[33]布罗茨基的父亲曾在海军博物馆摄影部工作。
[34]温斯坦·奥登死于1973年。
[35]T.S.艾略特的遗孀。
[36]引自奥登的《〈魔笛〉幕间词》(1956)。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