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波西米亚楼》

且将新火试新茶(第2页)

把自己想成一个漂流而来的古老游牧民族,倒挺浪漫。

这古老民族是靠气味、饭食、一切直观感觉而单单不靠文字使自己的文化传宗接代。

热烘烘的人语在楼梯上,孩子们尖声喊着英语在人们腿缝里乱窜,像深水层的鱼。

不少女士穿着貂皮大衣,使她们需要大一些的活动半径。

厅却很小,人们只能毛贴毛地站着寒暄,可惜了那些个款式和成色。

依琳对那么多貂皮大衣惊讶不已,问我是不是中国人过春节规定要穿貂皮大衣?我说不是。

她仍是不解,说:“我从来没见中国人在大街上穿貂皮大衣!”

我说那是因为在街上没有人和她们结伴穿,穿会孤立;而在这儿,不穿大概会感到孤立。

她说:“可我印象里,中国人总是喜欢最便宜的东西,比如‘九角九’商店,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中国人。”

我说我们中国人买九角九半打的袜子与买九千九的貂皮大衣是毫不矛盾的呀,我们的节俭是为了豪华。

我们打听着画展的方位,都说不清楚。

最终看见角落里支起一块大案板,上面铺着一些未装裱的中国画。

那些裱了的,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挂在直立的衣帽架上。

画面因深刻的折皱而显得古旧并来历曲折,似乎五分钟之前还紧紧挤压在行李卷中。

卖画的是个满口山东腔的汉子,红紫脸膛,眼神愣中带羞。

他在人群中显然看不见一张熟面孔,就索性把目光和每个人都错过去,使焦距涣散一些,人们对他的疏忽也成了他对人们的不理会。

上前一问,他憨厚地笑着说自己刚从国内来,几百张字画果真被他卷裹成行李,随身扛来了。

他解释说因为地盘小,也没有是够的时间装配画框,只能凑合了。

依琳当下买了两幅扇面,他高兴起来,不顾禁止吸烟的警示和那么多貂皮大衣,一支接一支抽起烟来。

他叼着烟头,给烟熏得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把案上叠摞起的画一张张掀起,请依琳看。

依琳少见多怪的“噢噢”

声引得三四个人围过来,一个穿貂皮大衣的二十来岁的女孩,非常淡远地看着一张张画,看到一个上千元的价签,她就圆起眼晴向她男朋友(或丈夫)使个眼色。

卖画的汉子渐渐折腾出一头汗来,他将嫌紧的黑色毛衣顺肚子卷上去,卷在胸脯上,里面是件米黄高领衫,乍看像裸出的肌肤。

他不那么羞了,大口抽烟,大声讲着黄永玉的运墨特点。

人们听着他,看着他,像看着码头上一个耍大刀的,看看就离去了。

这时人家急着要进入内厅去吃晚饭和看歌舞,忽然发生一阵恐慌:卖出去的餐票比餐位要多很多,很多人有票却不一定有饭吃。

把门的人直是抱歉,说餐桌已坐满,请暂时没位置的人先忍一忍,等第一批人吃完。

不少父母和孩子被拆开了,里面外面地呼叫。

我和依琳推让一会儿,我坚持她先进去吃,因为她十天前就攒出个好胃口,当天省去了午饭,就为了要好好吃一顿中国年夜饭。

二十分钟后我也被放进去,被安置在离依琳三张桌的位置上。

她回头对我做了个鬼脸。

我发现桌上有一盘面包,一碟黄油,每人面前摆着三道菜的刀叉和一碗生菜色拉。

舞台上一条红布条幅,上面一行汉字一行英文,大意是庆祝春节之类。

除此之外,就是一个个中国宫灯,再没其他字了。

吃热菜时歌舞开始了。

舞台上出现十多个穿旗袍的美国姑娘,金发红发盘成中国式发髻,每人执一把中国折扇,跳起中国秧歌来。

她们个子都很高大丰满,做某些灵敏诙谐的小动作时,显得吃力无比却十分别致。

缎面旗袍衩开得很高,圆滚滚的长腿一直露到根梢。

她们一招一式都显出对自己肉体的坦然和磊落,那种中国女性的闪烁、暧昧或含蓄在她们身上荡然无有。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