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菜要提前三天,因为农场离阿布贾有四小时车程,并且价钱比市场贵得多。
菜一到,我像对待珠宝一样,把它们仔细用棉纸包起来(为防腐烂),再仔细摆进冰箱。
每天数出几颗茄子,几根青葱,几条豆角来吃。
炮制也精心多了,因此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可口的蔬菜。
订来的菜里也有生菜,虽然我和来瑞都酷爱生菜色拉,但此地吃生菜色拉却很冒险。
菜农用的都是有机肥,一旦消毒不严格就会吃进寄生虫和其他病菌。
为了使这些吃惯生菜的美国外交官们能继续美国生活方式,大使馆的护士专门讲解了怎样洗涤消毒生菜。
假如我临时决定饭桌上添一个生菜色拉,那是来不及的。
生菜要透彻地洗上三遍,再用消毒水浸泡至少十五分钟,之后再用饮用的纯净水冲洗,浸泡,再捞出来晾干。
一个过程下来,我头也晕了。
所以我宁愿去本地人的市场探险,找到更多不明真相的“绿菜”
。
上个星期得到喜讯,说是法国超市每星期五上午十点出售海鲜。
二十年来我上午的时间都是锁定给写作的,火警、匪警都不管,天王老子也不接待。
上星期五上午九点半,我居然停止了写作,请司机把我载到了超市,挤进了等海鲜的人群。
柜台里空空荡荡,只有昨天的鸡和不知何日的火腿,并未见海鲜。
阵式很像70年代的大陆,排队买肉或买带鱼,货还没影,已挤满一群鸟为食亡的人类。
你若向旁边人打听,是否真有货卖,回答一定是“不清楚”
。
这里也一样,我问一个意大利口音的胖大爷,海鲜的信息确切与否,他说:“不清楚。”
显然怕供不应求,粥少僧多,驱退一个竞争者算一个。
我只好问面无笑容的售货员:“不是说今早有海鲜卖吗?”
她回答:“没有。”
简直像是在为一位要人接机,对他的到达保密到最后一秒钟。
我看看表,离十点还差十分钟,连海鲜的味儿都还没闻着,更是没有任何大开张大出售的预兆。
我二十年才舍得拿一个早晨出来,容易的吗?我又去问一位男售货员:“海鲜呢?你们不是有海鲜卖吗?”
他说:“有啊。”
他指指拐角,“那里。”
我赶紧跑过去,发现那是一个大冰柜,里面不是海鲜,而是海鲜化石。
我不止一次在那个冰柜边打转,想豁出去买几只对虾化石回家吃吃看,说不定会对对虾吃出新认识来。
但我实在不敢。
男售货员笑眯眯地把我指向歧途,是调虎离山。
我在超市里买了几样其他东西,回到原地,坏了,海鲜已售出去大半了。
我看看剩下的鱼全是生面孔,也顾不上忌讳了,一下子买了五条。
意大利胖大爷买足了自己的一份,不安全感带来的敌意荡然无存,成了个亲善热情的老头,对我指教“买红颜色的那种鱼,味道最好!
赶快,还剩四条了!”
我马上换了两条红鱼,跟绿菜一样,我对鱼也不求甚解,就叫它红鱼。
十点半不到,海鲜已售完了,真惊险。
这时发现人群里还有几个上海人。
阿布贾几乎碰不上中国同胞,却在海鲜面前碰到了老乡。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