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天下午是不是也这么冷。
听说朋友要送来明前新茶,唐人怀素不由兴起,唤小童净炉燃香,烧水煮茶,自己则取出笔墨,飞舞腾挪,片刻写下几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
短短十四个字,便条而已,千年来却成为字字珠玑的稀世珍宝。
除了瘦劲纵拔、奔流直下的书法,这方长二十五厘米、宽十二厘米的便笺,也是现存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手札。
它显示在唐代社会,茶事已经成为朋友之间修行和交往的常规礼仪。
前不久,跟我们编辑去了一趟杭州龙井,住在杨梅岭一幢民居改建的私人会所里。
当年怀素写的便条《苦笋帖》据说就出自附近。
江南清明,已经是“古苔浸竹色,新雨沐山光”
的时节,屋外冷雨纷纷,室内热气腾腾,就着壁炉旺火,杭州“和茶”
老板庞先生为我们泡上了3月28日采摘的狮峰山龙井:“好茶园要聚得起气,摊开就散了。
一望无际的茶园一定没有好茶。
狮峰山地形好,你们品品这个,真正的幽谷兰香。”
庞老师非常专业地先用热水温杯,放进干茶,闻香,然后沿杯壁切线方向注水,让茶叶旋转。
“这就叫‘沏’,”
她说,“不要倾倒,那样会伤到茶的肌肤,‘沏’才可令茶香弥久。”
庞老师面色沉静专注,白皙丰满的手指在杯壶茶器间辗转,不一会儿,一杯汤色清淡、暗香流连的狮峰龙井就端到我们面前:“一个女子,你不进她闺房就没法认识她,喝茶最好去原产地。
古人说喝茶必须住进寺院,把生命的这段时间交给它,才能安心。
所以有种说法,禅茶是最好的茶,你喝的不是茶的味道,是天地的味道,是你的味道。”
庞老师这样说的时候,神色素敬,容不得轻慢或是怀疑,充满礼仪感。
确实,中国文化里,酒可以饮,茶和书画一样,是要品的。
茶的浓淡,水的温度和质地,采摘时间,哪座山头哪棵树,当时的天气,喝茶时的心情,和谁一起喝,都让茶的味道不一样。
茶无法,没有定规。
喝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修身和静心。
有点像中国画,讲究澄怀观道:若要观道,你必须先沉静自己的胸怀。
宁静致远,静不是目的,目的是远,是过去和未来。
道在远方,茶就是远,茶的滋味要上接千载,跟苏东坡跟陆羽发生关系,远离当下,才能得到正见。
诚实地说,以我粗鄙的心性,茶不过就是树叶一种,喝茶就是烤干了煮,煮过了喝。
在98%的时间里,茶就是茶。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