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灰未冷-《博尔赫斯的面孔》

坑灰未冷(第1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唐代诗人章碣的这首诗,因毛泽东的重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颇多学人引用。

后两句语调冷峭,也很有幽默感。

如今,“坑灰未冷”

已近乎习惯用语,形容事变之速,常有出人意表者。

秦始皇灭六国而有天下,期望江山长存,帝祚永续,所虑亦不可谓不周。

正如方孝孺在《深虑论》中所指出的,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秦得天下,变封建而为郡县,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

不意亡秦者实起于陇亩草泽之间。

方孝孺的这番议论,与章碣《焚书坑》的寓意如出一辙。

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政治尝试,“焚书坑儒”

在历史上留下笑柄,自不足怪,但这件事本身却并不那么可笑。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从中解读出来的,是一种人类企图消灭过去的记忆,让历史重新开始的冲动。

类似的狂想,其实一直存在于古往今来的人类意识中。

塞缪尔·约翰逊曾提到,在克伦威尔所召集的一次人民议会上,有人就十分严肃地提出,焚毁伦敦塔保存的所有档案,以便抹掉对过去的全部记忆,让生活重新开始。

美国作家霍桑还写过一篇寓言故事,题为《大地的燔祭》: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美国西部的草原上,燃起一堆篝火,烧掉包括书籍在内的所有与记忆相关的物品。

博尔赫斯认为,和秦始皇一样,所有废除过去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人会做梦。

即便没有书籍,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不过,秦王朝虽二世而亡,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它的丰厚遗产。

比如,以法家思想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影响深远,在“变法”

的旗号下试图借尸还魂的后继者,代不乏人。

李贽认为,后代的政治家在指责“暴秦”

刻薄寡恩的同时,并不影响他们私底下悄悄地使用“韩非之法”

当然,秦王朝对后世最大的馈赠莫过于郡县制的施行。

这一制度垂两千余年而不能改易,足见其生命力。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多少人打算感谢它。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曾发表过这么一番著名的感慨: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乎!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