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婚后宝玉决不会用这方式替黛玉守节。
结在宝玉袭人之死上的异本,重逢的一幕似是套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因为怡红夜宴占花名,袭人是桃花?──虽然套得稚拙可笑,仍旧透露袭人的复杂性──以为忘了宝玉,一见面往事如潮,竟会心脏病发,或是脑溢血中风倒毙。
宝玉也同样的矛盾,出了家还是不能解脱。
第一个早本那两句批仍旧适用:"二次翻身不出"、"可知宝玉不能悟也。
"结局改出家,是否有过这么个"半途屋"(hlf-wyhouse)──美国新出狱犯人收容所──心理上的桥梁?宝玉至死只是个"贫僧","缁衣乞食",也继承第一个早本的黯淡写实作风。
关于此本的资料实在太少,但是各方面看来,还是可能是个早本,结局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
"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太虚幻境,有宁府,有卫若兰。
从太虚幻境的册子曲文上,我们知道卫若兰早死,湘云没有再嫁。
既然没有再醮宝玉,显然宝玉与湘云偕老的结局已经改为出家。
太虚幻境的画册歌词预言宁府是贾家获罪的祸首。
因此书中有了宁府,就有获罪的事。
出了事就穷了下来,不必一直等到宝玉晚年。
所以宝玉出家的时候年纪还轻。
最初书中只有贾政一房,加贾赦在加宁府之前。
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有了宁府,奉元妃命金玉联姻的早本却还没有贾赦这一房。
因此奉妃命联姻的本子结局还没改为出家。
那是个八十回本,八十回后应当还是宝钗早卒,续娶湘云,与第一个早本相同。
第一个早本已有袭人另外嫁人。
庚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有书名"红楼梦"期总批,内引"后卅回""薛宝钗借辞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回目,并透露此回袭人已去。
这是一七五四本前的末一个早本。
第一个早本内宝钗嫁后一年就死了。
如果一年内袭人已去,倒像是吃新奶奶的醋,又像是宝钗容不得人。
但是袭人嫁人要趁年轻,不在宝钗生前,也在死后不久。
宝钗死后多年,宝玉才穷得无法度日,所以袭人离开他的时候,生活还不成问题。
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改了贾家获罪骤衰,因此袭人嫁蒋玉菡时业已家境贫寒,嫁后"温饱,不复更忆故主。
"似乎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非常现实。
有个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旧抄本──一开头就说:"或曰:三十一回篇目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宝玉偕老者,史湘云也。
殆宝钗不永年,湘云其再醮者乎?因前文写得宝玉钟情于黛,如许深厚,不可再有续娶之事,故删之以避笔墨矛盾;而真事究不可抹煞,故于篇目特点之。
"
末两句是"自传说",认为此书全部纪实。
删去这两句,似乎就是结局改出家的主因。
但如果为了忠于黛玉,出了家化斋遇袭人,意外的情死反而更削弱了宝黛的故事。
我想这是因为袭人之去是作者身历的事,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极深的印象。
而宝黛是根据脂砚小时候的一段恋情拟想的,可用的资料太少,因此他们俩的场面是此书最晚熟的部份。
第六十七回已是"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才有的,戚本此回已经又改写过,回内的宝黛也还不像作者的手笔。
固然早本高低不匀,最初已有的怡红夜宴就精彩万分,第六十七回刚巧是波浪中的一个低槽。
但也是宝黛的场面实在难写。
结局初改出家的时候,宝黛之恋还不是现在这样,所以不专一,刚去掉了个湘云,又结束在宝玉袭人身上。
等到宝黛的故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爱情不论时代,都有一种排他性。
就连西门庆,也越来越跟李瓶儿一夫一妻起来,使其他的五位怨"俺们都不是他的老婆"。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