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之所见
我是在五十年代度过我的童年时光的,故举凡五十年代的穷澹与少颜色,颇会熏染着我很长很深一阵子。
那是二十世纪的中段,是战后没太久,彼时弥漫的白衬衫、黄卡其裤这类穿着,可能我一辈子亦改不了。
早先没有电视,一九六二年始有。
电话亦极少人家有。
先是全是稻田,其间有零星的农家三合院。
所谓田野,是时在眼帘的。
孩童的自己设法娱乐,像抓着陌生人衣角混入影院观影。
自求多福(偷鱼卖、赌圆牌卖钱)。
自由找事打发精力时间。
故发展出许多无中生有的想象力。
大多是矮房子。
后来才有公寓,继而有电梯大楼。
小学生常有赤脚者。
那时的仁爱国校(是的,正是今日东区的仁爱国小),窗外极空旷,先是操场,操场后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与三两户农家,学生自草坡农家赤脚上学,上了一两堂,没意思了,便自然而然地回家了(譬似想起了家里的牛,他心中未必有逃学之念),不久,远远可见其母打着骂着,他则躲着奔着,一步步由远至近走回校来。
这一切,完全无声,一个长镜头完成。
人生与电影相互影响
我们并没有太多“儿童片”
可看(正如我们没像今日孩子有恁多玩具一般),故我们所观电影,便自然而然是大人看的电影。
《美人如玉剑如虹》(Scaramouche),虽有“剑”
,但更多“美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