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个人与一切人的价值标准-《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14一个人与一切人的价值标准(第3页)

“有机知识分子”

对立面,赛氏沿用朱利恩本达的理论,认为主要是以传统教师、牧师为代表、追求形而上的超越价值、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多少有些迂阔怪异的那些知识分子。

……国内一段时间……许多的理解……与葛氏恰相背驰。

倘不修改葛氏原意,则将鲁迅归入“有机知识分子”

……反而要将“先生”

推到他们不齿的“伪知识分子”

之列……

读了这一段更是大惊失色再失色,反省我对于“有机”

云云的认识,也是望文生义,既然有机,就是说不限于专业而是行行灵通,关注一切,介入一切,又“红”

(或白或黑)又专的导师型、火炬型、救世型,至少是社会批判型、福柯型的精英。

同时我也认定,有机当然比无机好,有机就是有生命有活力有灵性嘛,无机就是五金矿物之属嘛,有机与无机知识分子我虽不甚了了,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之别还是略有所知,厩肥有机而化肥一般无机,我是主张舍化肥而多用动物大小便与绿肥的。

却原来我蠢得可以。

原来言之凿凿、论之滔滔的人,对基本名词未必就用得对。

没有别的办法,还是查字典吧。

牛津的“双解词典”

中对于organic的解释是“器官的、有机的、组织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有机”

的解释分两意,其一是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外的含碳物质;其二是指互相联系不可分,例句是“有机的整体”

我又查了《大美百科全书》,其中organic条只有“有机化学”

一词。

显然,英语的organic一词来自organ,而organ的含义据《英汉大词典》解释是风琴、器官、机构、机关、机关报、阴茎和嗓音;而organic一词的解释是器官的、生物体的、某种化合物的、整体的不可分的、组织的、简单的、最低标准的、接近自然的,医学意义上组织结构的器质等。

我感觉此种解释似与西方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传统有关。

而译成“有机”

以后,它的中文意义似乎发生了变化,因为《辞源》《辞海》对关键字“机”

的解释是弩机的发动机关、织布机、器械、抬尸之床。

以上这些似还未大离organ之谱,接着便是:一、事物的枢要,如机要、枢机;二、灵巧;三、细微——通几;四、事物变化之所由(见《庄子》);五、先兆;六、素质;七、危殆;八、时会、形势。

这可就与organ大相径庭了。

中国人对“机”

“有机”

的理解比西文能动灵活得多,它被接受后出现了一种与原文颇异其趣的使用方法乃至描绘色彩,这当然又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关。

“机”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