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食物都是不得已-《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大多数食物都是不得已(第2页)

,可见狗肉比牛肉更市井气。

鲁智深吃来也豪迈,蘸蒜泥撕着吃,很乡野。

其实吃狗肉真是古已有之,战国名刺客聂政、荆轲的哥们高渐离、刘邦麾下大将樊哙,都是杀狗吃肉的好手。

因为古代肉食匮乏,动不动就饥荒人相食,有什么就吃,顾不上文明了。

狗是上等的肉食来源,爱吃的人自然提倡“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台湾干脆现在还管狗肉做“香肉”

当然啦,别看西方现在反吃狗肉很厉害,其实19世纪之前,法国人也吃狗肉;德国人把狗肉当作羊肉的替代品;瑞士人吃切片狗肉,甚至墨西哥人和罗马人传统里,还有熏狗肉这个神物——说到底,在世界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前,大家来不及喂养宠物,先得满足自己,而狗肉在三不五时有饥荒的时代,实在是太完美的蛋白质来源了。

在中国,和狗肉一样不登大雅之堂的,是猪肉。

传统格局里,鱼肉、牛肉、羊肉、鹿肉,都比猪肉高档。

但在宋朝,非水域居民吃不到鱼肉,政府又严禁私宰耕牛,所以《水浒传》里,好汉得在野店才吃得上牛肉,鹿肉则是山珍,所以富人家主吃羊肉。

苏轼在黄州所以吃猪肉,理由也是他穷,而且“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他是把猪肉当成平民食品的。

所以猪肉在宋时市井间大发展,终于成为今日中国人民主食,也是无奈,比起其他肉来,猪肉的供应是最容易的了。

中国人如今吃猪肉,两个做法最有古意,体现猪肉的本源。

须知宋时贵族不肯吃猪肉,是嫌有腥臭味,苏轼的想法是“火候足时它自美”

,其实就是靠火久炖,去猪的腥味。

四川传奇的回锅肉,最初是“一猪四吃”

里,煮过之后的猪肉再回锅下料大炒,为了物尽其用而已。

当然,说到物尽其用,川味里极多,比如卖完牛肉,牛头皮和牛下水无人要,于是把牛头皮、牛下水等调麻辣香浓的重味再卖,就是夫妻废片——现在以讹传讹,成了夫妻肺片。

说到底,还是物尽其用,一粥一饭,实在不易。

希腊人对烤东西的爱好,也是从地理上来:多山临海,山珍海味多而少粟米,所以烤鱼简直是古希腊国技,后来地中海沿岸多学习之。

意大利热那亚湾许多渔村小镇,卖油炸章鱼,章鱼裹上面衣油炸,再按顾客爱好,挤出新鲜柠檬汁。

虽然外面面衣炸得松脆,但内里还保留着章鱼本身的洁白柔韧,所以真能做到外松脆而内香韧。

巴塞罗那也卖这类油炸章鱼,是非常受欢迎的小菜tapas之一。

希腊馆子里的做法就很粗野直率:直接用重味道橄榄油抹匀,上架直接大火烤,等章鱼略带焦,发出吱吱声了便吃,也不多加调味。

这种做法,吃不惯的人会觉得味道极重,吃不下——因为希腊产的橄榄油味道太重,非地中海地区居民一闻到,会觉得鼻子都被撞了。

同样是吃章鱼,日本人除了章鱼生吃调酱油外,也有章鱼烧。

调好的章鱼丸子——外层是面糊,杂有蛋皮和海苔等,内是章鱼块——倒进模具加热,烧到章鱼丸子凝固,撒完海苔粉、酱油、木鱼花等大堆料理,最后加酱料。

同为沿海国家,同样是处理章鱼,就因为日本本土饮食里海苔、木鱼花和酱油都是饮食流程的一环,于是都加在章鱼料理中了——不同饮食,不同做法如是。

其实“可爱到通人性的动物不能吃”

,在各国历史传统面前,是挺无力的。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