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必先利其器-《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画画必先利其器(第2页)

斜切角度大的笔适合写粗体字,书信等字迹细密的,则得用削尖了的笔。

所以西方书法之华丽多变,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鹅毛笔匠的刀刃上的。

在欧洲概念里,黑白画和彩画不同。

黑白画法语所谓dessin,英语所谓draw,类似于素描;彩画法语peint,英语paint,有点彩色粉刷的意思。

彩画最基本的底子,便是墙壁,见一面墙壁,随便招呼。

中国古代有张僧繇画龙点睛的典故,欧洲公元前后有伊特鲁里亚湿壁画,一时瑜亮。

湿壁画麻烦的是,墙壁表面做成湿灰泥,趁没干时,用水性颜料作画。

灰泥干透,颜色保留,颇有点儿瓷器里釉下彩的意思。

坏处也很明显,画画的不能失手,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改不得的。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前后,大师们都用木板作画,又随地分南北,用的木头也不同。

意大利用杨树,北方国家如荷兰和德国则爱用橡木,达芬奇和他的诸位好友弟子们,爱用核桃木。

其他橡树、椴木、榉木、栗子树也不稀罕。

原则上,一棵树只有中心一段可以做画板。

边材和树皮,太容易被虫子袭击了。

当然,树木中心也未见得太平,遇见木质粗、木纹龟裂的,还是只能用布片或羊皮纸直接贴上。

木板拿过来了,先得上石膏或胶——大师切尼尼认为起码得八层才够劲,也有人想法子,用铅白、油和胶水自制了图层的,总之是变着法子抵抗坏天气和虫子。

意大利人也积极往外寻觅,他们发现,西班牙那边,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使松树,加泰罗尼亚人用杨树,但都不及意大利本土的,没奈何,他们只好偶尔也接受一下北方弗兰德斯人的玩法了。

欧洲北方人多工匠,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都有能工巧匠,专门负责把橡木干燥、涂料,完成后送给画家。

橡木用完了,就找波兰人进口。

15世纪,弗兰德斯人普遍要把木头干燥八到十年才制画板。

16世纪之后,他们改良了技术,二到五年就可以开工了:打磨平面,用白垩和胶水涂层,然后由行会前来验收质量,再贩卖到欧洲各地。

当然,画家们也自己处理画板,比如,伦勃朗1642年画传世的《夜巡》时,传闻就用过沙子、胶水和泥土来制造涂层,给模板施以厚重细腻、易于着色的表面。

可惜订购画的自卫队不解风情,背地里埋怨:伦勃朗这厮,画里十几位人像站位乱七八糟倒还罢了,这画板没用兽骨粉胶这等高贵材料,就是在偷工减料!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