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若能皓首穷经,做点学问,自然是好;倘若资质不及,则应书不厌杂。
陶渊明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有所会意最是要紧。
读书越是驳杂,于写小说越有好处。
常见古装戏里文武官员上朝,为某事在皇上面前争执,甚至有恶语相向者。
读《清史稿》及相关杂书种种,便知这种场面全是胡诌。
只说有清一代,百官上朝笼袖拱手而进,不得左顾右盼,不得抓耳挠腮,不得窃窃私语。
各官按品级逐一出班奏事,奏毕退下站回原处。
朝上专设纠仪官若干,稍有仪态不整肃者即行拖出,轻者鞭笞,重者查办。
而影视片里,朝堂上往往混乱一片,其实是极可笑的。
诸多真实细节,正经史书上未必得见。
我曾于某杂书上读到,康熙皇帝极赏识南书房张英、陈廷敬、高士奇几个人,于成龙等人却奏请将他们放外任。
康熙大怒,站在乾清门外叫骂:朕身边就这几个用得着的人,你们就惦记着,硬要把他们弄出去!
这样的文章,你们做得来吗?张英等近侍宠臣,嘴上自是感激不尽,内心却未必真的称心。
做京官清苦,且伴君如伴虎。
做个巡抚之类的方面大员,比待在皇帝身边舒服实在得多。
这不免让人想起姚文元。
姚在“文革”
时颇受器重,荣耀显赫一时。
可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己其实很适合到地方工作,有机会还是想下去。
他想当个省委书记,该是何等风光!
清代沈起凤有笔记小说《谐铎》,其中有篇《泄气生员》读来令人喷饭。
西安临潼有个生员叫夏器通,心性鲁钝,文章总为士林笑柄。
有年乡试,一学政奉命去西安做考官。
此公离京之际,拜访他的恩师,一位西安籍尚书,想看他有无熟人需要关照。
谈话之间,尚书想放屁了,移了一下屁股,身子侧了过去。
学政以为尚书有所嘱,忙问师座有何吩咐。
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
意思是说,没什么,放了个屁。
学政却以为有个夏姓生员必是尚书心腹之人,便暗自谨记在心。
他到了西安,果然见有个生员叫夏器通。
可考试之后,见夏生文章“词理纰缪,真堪捧腹”
。
但师座嘱托在耳,学政便强加评点,圈定夏生文冠第一。
诸生哗然,却又百思不解。
因学政是翰林出身,看文章不会走眼;夏生又是贫士,绝无关节可通。
学政任满入京,回复尚书事妥。
尚书闻之茫然,低头想了半天,忽然大笑起来:“君误矣!
是日下气偶泄,故作是言。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