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张迷败也张迷-《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成也张迷败也张迷(第1页)

《小团圆》看完之后,我上网搜索一番,想看看除了书评人,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接受程度。

虽没有我想象中热闹,但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张迷”

这句话出现的概率极高,几乎所有自认为不是“张迷”

的读者为张爱玲说几句肯定的话,就一定要补充说明一句:“我不是张迷”

,这许是很多人非常反感被贴标签,结果只好自己搞个标签贴上了。

我有一个作家朋友,粗粝汉子一个,有一次他和我聊起张爱玲,便说张爱玲是个很不错的作家,他曾经买过一整套张爱玲的作品。

然后补充说,但我不是张迷。

我大笑,好吧,作为一个张爱玲的作品基本都读过,并且也觉得张爱玲真是个不错的作家的读者,也得赶紧用加粗黑体字强调一下:我也不是张迷。

张迷是谁?很多年前我也曾纳闷这个问题,后来在网络上看到有个叫“张迷客厅”

的论坛,才知道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知道了人们对“张迷”

的种种评价。

中国文学史当然是不会稀罕研究“张迷”

的,但我觉得张迷的存在,却恰恰说明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多么独一无二的作家。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喜欢张爱玲,但是拒绝被贴上“张迷”

的标签,所以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和不熟悉的人谈论张爱玲。

我身边的“张迷”

,如果是业余写写文字的,一落笔就总带着些“张腔”

,而职业文字工作者更有意思,很多人平时写东西都是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可是只要一碰到写和张爱玲有关的文字,就立刻不自觉地变成了“张腔”

甚至在《小团圆》之后,我读到一些鄙薄此书和张爱玲本人的文章,作者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张爱玲的语言风格,一个张迷对我说,这正说明了张爱玲的气场强大。

我说这正说明了张爱玲的气场强大,但还不够强大。

模仿她的写作风格,学习她的姿态,了解她全套八卦,读过她所有的作品,自觉担任起维护她的义务,就容易产生一种拥有对方的感觉,觉得自己拥有对她的解释权,这是典型的粉丝对待偶像的心态。

约翰·列侬被杀,是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幻觉被打破时一种愤怒的表达。

我观察到,张迷中的一部分人在谈论张爱玲时,会情不自禁地采取一种很霸道的方式来表达,以粉丝的姿态去质疑其他读者评论的权利和资格,去比较谁更懂她,虽然总是采用一种模仿出来的张氏优雅的姿态,却难以掩饰粗暴的内核。

这一部分张迷因为行为表达太过突出,变成了“张迷”

的一个标签,导致了有的人对张迷比较反感。

喜欢一个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粗暴。

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他应该拥有的是读者,而不是大量的粉丝,真正的大师就好像是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世间,他们作品中太过强大的气场,让他们的作品属于整个世界,而绝不可能只被一小部分人所拥有。

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不会觉得自己可以拥有托尔斯泰,因为心怀敬畏,也就会多保留一份清醒。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一直觉得,虽然张迷很热爱张爱玲,希望她的文学地位上得到更多的承认,但他们往往都没想到过,张爱玲作为偶像的形象和这些张迷,正是这么许多年来的误解,让人们认识不到她是一个很好作家的主要原因。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