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国学-《理想国与哲人王》

我看国学(第2页)

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

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

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

啦,“中庸”

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

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

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

的真意。

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

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

再说,圣人提出了“仁”

,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

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

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

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

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

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

他老人家解释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

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

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

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

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

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

但他根本就不肯跨。

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

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