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你今天放学,爸爸已回哈市了。
在你期末考试前,不知能否回来。
因为四叔昨天夜里突然从哈市打电话告诉奶奶病了,正于医院抢救中……当时你睡了,爸爸没告诉你。
你无法完全理解爸爸对奶奶的亲情。
这亲情中包含着太多太多儿子对母亲的内疚。
等我从哈市回来再讲给你听——爸爸有一种极不祥的预感,可能爸爸此一去,将永远失去爸爸的妈妈了。
写到这儿,眼泪在爸爸眼里打转……
但爸爸给你留言,主要是关于你对考试的态度嘱咐你几句——当了爸爸妈妈的中年男女几乎都这样,一颗心分几瓣儿。
主要的两瓣儿给儿女,给自己的爸妈。
所谓“上有老,下有小”
,你将来也会人到中年,那时你也会有深切的体会……
我认为——你已经努力学习了。
这爸爸看到了,妈妈也看到了。
所以,无论你此次考得多么差,爸爸妈妈都不会埋怨你的。
因为你已经尽到了自己是学生的义务,已经表现出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心。
爸爸妈妈因某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埋怨你这样一个儿子是错误的,对你也是极不公平的。
考试——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很重要。
所谓正常,其实就是尽量做到凡自己会的,能答对的,不丢太多的分,甚至不丢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因为考场是一种氛围特殊的“场”
。
在规定时间内,面对那么多考卷,难免心里紧张。
一紧张,每每会的,也似乎不会了。
被一道难题卡住,纠缠过久,时间不允许;干脆放弃,丢分又太多。
以为对于别的同学根本不算难题,自己觉得难,乃因自己太笨。
于考场的氛围中这么一想,先自气馁,于是自信崩溃……
以上种种,皆考场紧张的心理原因。
一半源自于外界,比如以前没考好,爸爸妈妈曾给脸色看。
一半源自于内心,怕在同学中太失面子。
爸爸妈妈以前确因你没考好曾给你脸色看过。
但那时的你太贪玩,学习缺乏上进心。
现在你不是改变了吗?你既改变了,爸爸妈妈对你考试成绩的态度,不是也改变了吗?
好固可喜,差亦欣然——这就是爸爸妈妈的态度。
我保证,首先绝对是爸爸对你考试成绩的真实不相欺的态度。
丘吉尔也曾是中学的成绩差生。
巴尔扎克还是中学的厌学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