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断想-《我和我的共和国七十年》

传统文化之断想(第2页)

并不等于干脆放弃了自己产生的能动性。

“拿来”

的多了,对自己产生的能动性是一种刺激。

而这一种刺激,对我国“励志电影”

的水平是很有益的促进。

《幸福来临之际》——这是一部美国励志电影,由黑人明星所演。

片中没有美女,没有性,没有爱情,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和大场面等商业片一向的元素。

它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位黑人父亲带着他的学龄前儿子,终日为最低的生存保障四处奔波,每每走投无路的困境以及他对人生转机所持的不泯的百折不挠的进取信念罢了。

然而它在全美去年的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使某些商业大片对它的票房竞争力不敢小觑。

然而我们的官方电影机构却不知为什么并没有引进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

我们引进的眼似乎一向是瞄着外国尤其美国的商业大片的,并且那引进的刺激作用,或曰结果,国人都是看到了的。

人家明明不仅只有商业大片,还有别种电影,我们视而不见似的,还“惊呼”

美国商业大片几乎占领了中国电影院线,这是不是有点儿强词夺理呢?

我想,怎么分析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才对,是犯不着非从古代思想家那儿去找答案的,更犯不着非回过头去找什么药方。

非那么去找也是瞎忙活儿。

问题出在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头脑里。

我们当代中国人患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病,还是要由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来诊断,自己来开药方的好。

话又说回来,引进了《幸福来临之际》又如何?在美国票房排行名列前茅,在中国就必然也名列前茅吗?恐怕未必。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我们中国人看电影的心理怎么了?是由于我们普遍的中国人看电影的眼怎么了,我们的引进电影的眼才怎么了吗?或者恰恰反过来,是由于我们引进电影的眼怎么了,我们普遍的中国人看电影的眼才怎么了吗?

我想,只归咎于两方面中的哪一方面都是偏激的,有失公正的。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古代的思想名著《中庸》。

我将《中庸》又翻了一遍,却没能寻找到能令我满意的答案。

这使我更加确信,“包罗万象”

只不过是形容之词。

面对当下,传统是很局限的。

孔孟之道真的不是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哪怕仅仅是文化问题的万应灵丹。

顺便又从《论语》中找,仍未找到,却发现了一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礼,我亦爱也。

似乎,国人皆爱。

但是如果今天有许多人以爱礼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主张重兴祭庙古风,而且每祭必须宰杀活禽活畜,则我肯定是坚决反对的。

我倒宁肯学子贡,“告朔之饩羊。”

吾国人口也众,平常变着法儿吃它们已吃得够多了,大可不必再为爱的什么“礼”

,而又加刃于禽畜。

论及礼,尤其是现代的礼,我以为还是以不杀生不见血的仪式为能接受。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