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
大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俗语了,凡事不顺利就口称“倒霉”
。
这个词的词源非常复杂,大约共有四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倒霉”
本来写作“倒楣”
。
清人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一书中说,明代时,科举制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八股文这一特殊文体也开始出现,八股文的格式、结构甚至字数都很死,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一般读书人毕生的心血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面,想中举很难。
江南一带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之前,都要在家门口竖一根旗杆,这根旗杆叫“楣”
,如果考中了,“楣”
就继续竖着,如果考不中,就把这根“楣”
撤掉,称为“倒楣”
。
第二种解释是:“楣”
是指门框上的横木,即前梁,也叫门楣,江淮一带的民间认为盖房子的时候如果这根前梁塌了,家里会死人,所以上梁时要放鞭炮驱邪避恶。
“倒楣”
即倒了这根前梁。
第三种解释是:“倒霉”
本来写作“倒眉”
,意思是蹙眉头,紧皱着眉头。
顾公燮说吴地方言中,遇到意外之事或者处事不顺利为“蹙眉头”
,今天也写成“触霉头”
,蹙眉头当然就是愁眉苦脸的表现,“倒眉”
后来又写作“倒霉”
。
第四种解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黄梅季节有长有短,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发生涝灾,这叫“倒黄梅”
,也写作“倒黄霉”
,简称“倒霉”
。
不过,今天的“倒霉”
就只有一种意思了,谁都不愿意“倒”
这个“霉”
。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