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言语 前言6-《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

光影言语 前言6(第1页)

跨地区华语电影:电影制作无疆界BT2

华语电影工业早期繁盛之时,不同区域的导演、演员和片厂间的合作是十分平常的,特别是上海与香港这两座中心城市的合作[16]。

双城合作的深厚渊源必须追溯到1909年的《偷烧鸭》。

但是,1949年之后,香港将它的姐妹电影城──上海,过手给了台北。

两地间亲密的伙伴关系也从侯孝贤口中提到:“那时港片和‘国片’没什么差别。”

[17]无数自由往来于前英属殖民地和所谓“自由中国”

的电影人,更进一步证实两地影界的整合。

1950年代起,许多顶尖的电影工作者如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来回穿梭两地,其他圈内人亦是如此,如演员兼歌星出身的导演张艾嘉,以及由爱情片女主角转为武林女侠的林青霞,两人都是在台湾崭露头角后迅即拓展进入香港影坛。

1980年代期间,正逢中国内地开放,这是第一次香港电影工业可以通过一系列与中国内地片厂拍摄及合制电影重新拥抱“祖国”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导演李翰祥,乘着这股1980年代初的风潮,以紫禁城为据点拍了一系列古装戏。

在本书中,许鞍华和陈果都谈到1980年代后香港人到中国内地摄制现象的激增。

不过,这种横跨中国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延烧到台湾,至少在当时尚未。

实际上许鞍华也指出,1980年代早期,许多香港演员或导演仍对中国内地有所回避,顾忌被贴上“左派”

标签,或是被列入台湾市场的黑名单。

但时至1987年,台湾解严,立即在内地的外景地拍起台湾电影,跨海合作及共同制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日益平常。

1996年,台湾导演王小棣在大陆拍了《飞天》;台湾的制作公司龙祥集团资助了第五代导演吴子牛,于1995年拍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诗巨作《南京1937》,台湾影星秦汉和刘若英亦在片中担纲;而且,台湾重量级影人在这个新世纪,包括剪接师廖庆松和摄影师李屏宾,在内地的工作量似乎日益增多。

另一个重点在于,早期中国内地与台湾的电影合作来自国际电影节巡映。

当国际电影社群几乎同时拥抱第五代导演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成就时,这些群体里的主要导演忽然发现他们彼此能在国际电影节中同台竞争,在这里,海峡两岸的同业者四十年来头一次可以直接交流。

这些互动为侯孝贤跨刀监制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打下基础,而台湾的评论者兼制片人焦雄屏的“三城记”

拍片计划,亦制作出中国内地导演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这样的片子。

国际电影节巡映对当代华语电影的影响不应轻忽,它不只有助培养两岸的合作关系,还对跨国华语电影社群成形有所贡献。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