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原名章,初字森,小名又申,志摩是诗人赴美留学前另取的名字。
尽管徐志摩本人认为“徐氏固商贾之家,没有读书人”
(1926年10月8日家书),但是据陈从周先生考证,徐氏家族从周朝到现在,代有名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更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开明绅士,曾长期担任硖石镇商会的会长,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徐父十分重视对志摩的教育,曾聘请郑孝胥教习志摩书法,徐志摩在北大读书期间,徐父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其拜在梁启超门下,这些无疑对徐志摩日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1918年8月徐志摩开始了为期四年的赴欧美留学的历程,先是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紧接着又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硕士学位,1920年10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在伦敦期间结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并陷入对林徽因的爱恋中,次年在狄更生的推荐下以特别生的资格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这段留学经历对于徐志摩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伦敦剑桥的时光尤其让诗人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儿自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浓,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
这些“名士”
包括威尔斯、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等人,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加上康桥给予诗人的灵感,以及对林徽因的恋情等诸种因素,诗人的创作欲望喷薄而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1922年8月徐志摩在博士未毕业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回国,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可知的是诗人归国后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参与梁启超“文艺复兴”
事宜,二是去看望林徽因。
可惜的是林徽因此时已与梁思成确定恋爱关系,徐志摩却无所顾忌地去梁林约会的地方找林徽因,去的次数多了,不免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思成于是在门上贴一张纸条:“Loverswanttobeleftalone.”
(情人不愿受干扰)一时传为笑谈。
归国初期的徐志摩不了解国内文坛状况,加上秉性率直,因此写文章得罪了不少文人,但也正是这些争议或非议,令他声名鹊起。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以聚餐形式建立了“新月社”
,从而翻开中国诗歌发展史新的一页,极大地促进了新诗的发展。
一直到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离京南下,这段时间是新月社的鼎盛时期。
婚后的徐志摩迫于经济压力等原因,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和东吴大学的教授。
1931年11月19日8时徐志摩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起飞,北行飞抵济南附近党家庄上空触山,机毁遇难。
诗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却绚烂传奇,他用生命实践着他的诗,而后人却只能由他的诗来实现他未完成的生命。
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徐志摩留给后人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出版),《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出版),《猛虎集》(1931年出版),《云游》(陈梦家编,1932年出版)。
诗人曾说他的一生大抵都有一个情感的线索可以找寻,其实他的诗也同样循着这条情感的轨迹前行。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