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篇幅不大,然而编选的都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
我相信,每个手握此书、对其中文章细细品读的人,都能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启迪和感悟。
鲁迅先生对于历史、现实、文化、人生,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灯下漫笔》中,他对中国古往今来当政者所实施的“奴化”
统治予以无情批判和辛辣讽刺,指出各色太平光环掩罩下的中国社会实则都是生产奴隶的厂房;而在《记念刘和珍君》和《“友邦惊诧”
论》中,他则猛烈而尖锐地抨击着黑暗的现实;《说“面子”
》一文里,他以惊人的敏锐发现了中国式的“要面子”
与“不要脸”
之间竟然有着“很难分辨”
的关系这一结论,让人读后不由得冷汗淋漓;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他还丝毫不改往日倔强,直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其实,这些思考往往又掺杂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例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篇,就能看到诸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场面。
当然还不止于此!
那些回忆里的事、记忆中的人,在鲁迅笔下都凝聚成了永远的定格:儿时烂漫无羁的时代可以乘着冬日在雪地捕鸟,还能从长妈妈那里听来各种千奇百怪的故事,等到长大以后出国留学又遇到了仁爱无私的藤野先生……这些文章,至今读来仍有一种温暖、温馨之感。
此外,本书还选编了一些纯粹个人化的文字,如散文诗、旧体诗等,值得耐心品读。
对于这类文字,理解上可能要费些周折,然而若能深入进去,就能发现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精神世界。
等等,等等。
读鲁迅的文字,常常使人于不觉间会心一笑,为他犀利的言语和敏锐的洞察大声叫好;笑过之后又时时觉得悲哀。
这悲哀来自对人性、人生的反思和内省,而这笑大约类似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所带给人的那种“含泪的笑”
吧。
总之,那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
任何对于鲁迅文章的评价和介绍,实际上都有佛头着粪之弊,这些文字也不例外。
理解鲁迅、走近鲁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直面先生的文字。
因此,就请读者翻过此页,走向那个瘦而倔强的身影吧。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