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诗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前言(第1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

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另有6篇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

不包括在内)。

《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

《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风》又叫《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部分,收诗160篇。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

《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这些诗大多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即镐京(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周颂》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

《鲁颂》4篇,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

《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大致说来,最早为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叶,以公元来计算,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历时五百多年。

关于诗三百篇的作者,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考证,探寻出多篇作品的作者姓名。

这些成果,有的被大家所公认,有的却不那么让人信服。

因《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为民歌,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而成的,作者虽有个人,但大多是群体,他们的名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即使那些文人、官吏或贵族的作品,有的在诗中也说明了作者的姓名,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凶”

、《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作者的名字“家父”

、“寺人”

、“吉甫”

我们知道了,但他们的身份、生平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能确知作者的只有《鄘风·载驰》等极少数篇章。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时,如能分析出作品大约出于哪个阶层、哪个时代就可以增进对其内容的了解。

这些流传前后约五百年的诗歌,又产生在如此广阔的地区,是如何收集和编辑起来的呢?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一是采诗说,一是献诗说。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