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唐诗宋词十五讲》

二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第1页)

唐代以前,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体都已经出现。

四言体经历了先秦汉魏的发展,到晋末趋于衰落。

汉代兴起的五言诗成为汉魏六朝诗歌的主流,七言诗在南朝也开始发展起来。

不过唐以前的五七言诗主要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乐府诗、文人拟乐府和古体诗。

格律诗在齐梁已经萌芽,但还没有形成。

律诗的规范及其与古体的区分主要是在初唐完成的。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长篇歌行的扩展:歌行这种诗体出自汉乐府中以“行”

为题的诗。

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艳歌行》等题目,但还不是后来“歌行”

的意思,而是“某歌之行”

那么“行”

的意思是什么呢?它与音乐的节奏有关。

公元5世纪前我国就有“歌钟”

和“行钟”

,行钟的乐曲是简单的三音阶的跳跃节奏。

〔2〕汉代的“行”

也是指乐曲。

《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为鼓一再行。”

颜师古注:“行,谓曲引也。

古乐府之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

“再”

是重复一遍,即第二遍的意思。

“为鼓一再行”

就是说司马相如为听众鼓琴,奏了行曲的一两遍。

〔3〕《宋书·乐志》在“清商三调”

下列了十六种大曲,除两曲以外,其余全部是乐府的“行”

可见“行”

是一种可以多遍歌唱或演奏的乐曲,这就决定了在这种乐曲基础上形成的“行”

诗体语意复叠、节奏分明的基本特征。

成熟后的歌行主要是七言体,也有少量五言。

建安时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和长篇杂言《大墙上篙行》可以看做早期歌行的雏形。

此后由于七言、杂言一直被视为俗体,歌行发展很慢。

齐梁时七言诗逐渐增多,连某些乐府也从五言短篇演变为七言歌行体,内容多是闺怨艳情,到陈隋进一步与边塞题材结合起来,全篇排偶,铺陈华丽,词意繁复,是这一期歌行的主要特点。

初唐时,歌行篇幅加大,内容也从传统的边塞闺怨扩展到描写帝京的繁华,抒发怀古的浩叹,探索人生的哲理,初唐四杰的歌行较陈隋歌行更善于铺排发挥,词藻极艳而气象恢弘、境界壮阔,又非六朝可比。

四杰以后稍汰浮华,渐趋流畅宛转,歌行之体遂臻于成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