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备遗序-《此生喜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三易备遗序(第1页)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①,二曰《归藏》②,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杜子春注曰③:“连山,虙戏,归藏④,黄帝。”

合周易为三代之书。

《连山》首艮,夏用之;《归藏》首坤,商用之;《周易》首乾,周用之。

孔子叹杞宋无征⑤,于杞得夏时,于宋得坤乾,康成注以夏时为夏四时之书⑥,其存者有《小正》⑦,《坤乾》,商阴阳之书,其存者有《归藏》。

考班固《艺文志》,《归藏》不著于录,康成何从得之?毋亦张霸古文尚书之流乎⑧?隋志有薛贞注《归藏》十三卷,至唐已亡。

别有司马应注。

又有《连山》十卷。

宋《崇文总目》独存《归藏》,《初经》《齐母》《本蓍》三篇,间见诸书所引,颇类诸子百氏之语。

愚窃以为太卜之所掌者,三易之筮法,鏚人掌三易以辨九鏚之名,但有端龟命蓍、吉凶悔吝之兆⑨,原无彖、爻所系之辞。

孔子所得,或出献老口授,非有成书,故后世无传。

否则秦政禁书,二易当以卜筮得存,不应不见于西汉也。

宋东嘉朱日华氏精心象数之学,以为天下有亡书,无亡言。

因夏时坤乾之言,即河洛先、后天之图,推五行生成,以明五十五图之为洛书,述连山象数图以备夏易之遗;推五行纳音以明四十五数之为河图⑩,述归藏象数图以备商易之遗;因先天、后天之体用即象数之合,以证羲文之合?;以繇爻彖象之辞证互体?,演反对互体图例,以备周易之遗。

而首之以河图洛书之辩,凡为书十卷。

日华中嘉定辛未武科,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及建宁、松溪,政和巡检。

家则堂提刑两浙,见其书,异之。

因进于朝,请收之冗散之役,处以校雠之任。

时为咸淳八年之夏。

未三年,纪元德祐,不及收用,徒录其书于后省,而宋社屋矣?。

其子士可、士立先后补成,乞序于同邑林千之以传之。

父子用心于是书,可谓勤矣。

日华名元升,温之平阳人。

士可登开庆己未武科。

千之字能一,举宝祐癸丑进士,官编修。

林霁山赠之以诗?,有“大雅凋零尚此翁”

句,盖宋之遗老也。

【笺注】

①《连山》:古《易》名。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

②《归藏》:三《易》之一,相传为黄帝所作。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疏:“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③杜子春:东汉经学家。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