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比朱子幸运,朱子的诗名被其儒名所掩,而王安石的诗却为今人熟知——尽管很多人对王安石诗的认识,止于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但这句无疑比朱子那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像诗一些,它至少让现代人知道,王安石除了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
事实上,王安石非但有诗名,更是在宋代诗坛有着开天辟地之功,其诗集的整体水准,不仅仅是宋代的翘楚,即便是放在古今诗人的范围内看,也在顶尖之列。
今人论宋诗,大多说苏轼、黄庭坚,然而宋代的诗到了王安石手里才真正具备了异于前人的面目。
由“宋代的诗”
变为“宋诗”
,王安石是关键的转捩点。
明人胡应麟的《诗薮》说:
六一(欧阳修)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
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
苏、黄继起,古法荡然。
推原科斗时事,实舒王(王安石)生此厉阶,其为宋一代祸,盖不特青苗法也。
这个论述,勾勒出了诗在北宋的演变痕迹,而尤着眼于王安石,胡应麟可谓眼光独到。
不过,胡应麟在诗学上宗唐,并不认同宋诗,他这段话的目的是批评王安石,认为王安石改变前人诗风,其实与青苗法一样,都祸害了宋朝。
青苗法之弊,史家已多言之。
然而王安石开出宋诗风格,却是功德无量之事。
可以这样说,胡应麟对王安石是虽欲抑之,反而扬之。
因为如果宋人按照唐人格调写诗,成就再高,也只是宋人写得一手好唐诗而已,更多的人只是在批量制造假古董——明朝诗人干的就是这件事。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