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久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
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
——黄庭坚《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隐士,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刘秀称帝之后,严光立即变更姓名,不让世人知道。
当然,刘秀最终还是找到了他,并且将他请到自己身边。
两人共寝时,严光把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不以为意。
然而严光坚决拒绝了刘秀提供给自己的官职,选择回到富春山隐居,不时垂钓于桐江边,年八十岁而卒。
黄庭坚这首七绝写的就是严光。
诗题里的“伯时”
,是黄庭坚的好友李公麟。
李公麟擅长丹青,画了一幅严子陵钓滩图,请黄庭坚题诗于其上,遂有斯作。
“平生久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
,开头直书严光拒绝做官之事。
“久要”
是旧约、旧交的意思,此处“要”
字读yāo,这个词出自《论语》:“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文叔是刘秀的字。
这两句是说,严光与刘秀交情很好,但不肯为刘秀出任三公之职。
在东汉,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当时的最高官衔。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刘秀授给严光的官职是谏议大夫,并非三公。
“不肯为渠作三公”
里的“三公”
并非确指,作者想要述说的是严光面对高官厚禄时不为所动的心志。
“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
,鼎是国家大器。
这两句是说,能够使东汉政权稳固的,是桐江边上严光的一把钓鱼竿。
这两句在字面上不是很好理解:区区一个隐士,如何能够延长汉祚?
这一耐人寻味的节点,就是黄庭坚深具特识之处。
钱穆先生论史,推重那些“无表现”
的人物。
这是一种高卓的眼光,与黄庭坚这首诗的用意相通。
历史人物有很多种,有的是有表现的,比如刘邦、项羽、诸葛亮,无论他们的事业是失败还是成功,他们终归有过耀眼的表现,被史家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人深刻影响历史进程,自不必多说。
与此同时,历史上还有一些“无表现”
的人,他们没有事功,地位也不显赫,甚至没有著述留下,但这些人也一样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